网宗祠之典,话家国兴盛
白坭坦村夏氏宗祠
详细介绍
来源:宗祠网 作者:曾臻

白坭坦村夏氏宗祠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祥乡白坭坦村。

白坭坦夏氏宗祠保存至今,气势宏伟,飞檐高翘,雕梁画栋。祠堂始建于明隆庆年间,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四十八年重建。

据家谱记载,夏氏宗祠修建于明朝中叶穆宗(约公元1567年),距今439年。这座宗祠实际上是为纪念天台历史文化名人夏迪、夏勋而建的。至清隆庆时钦赐为“追远堂”,清乾隆年间曾进行过修建。在老人撰写的一册《天台夏氏伯和公派下源流分支简录》中,找到了相关的出处,夏氏起源于夏禹王,天台系一世怡松公从仙居迁移过来,白泥坦村系伯和公自天台城关迁移而来,目前已经发展至二十六世。 

因祠堂建于双凤山麓,位于高岗之上,所以就有了“白坭坦祠堂起高坎”的说法。祠堂门楼为三开间,前立一对旗杆,门楼上建有二层的圣旨亭,下层挂“都宪第”匾,上层挂“圣旨”匾。门楼之后为戏台。飞檐翘角,屋脊有文臣武将雕塑。戏台前挂有“镜花水月”匾额,似乎在提醒观众,戏文中的事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一切都是幻影。戏台两侧木柱上的楹联:“格外文章圈外注,水中明月镜中花。”戏台对面的正厅为享堂面阔三间,为歇山顶,堂名的匾额就挂在正中的位置,“追远”意为追念先人。堂内木柱上有不少楹联,多为赞颂先人的句子。左右两厢为五开间二层硬山顶楼房。

夏氏一族始于四千二百多年前的夏王朝。夏斌陟被封为会稽郡王,成为会稽郡夏氏始祖。宋英宗年间,夏鄎端从会稽迁往仙居,居西门外的夏家库。到夏怡松,已是仙居夏氏十一世了。其父抗元殉国之后,他誓不当元朝的官,毅然弃儒从医。在游览天台山时,被神秀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乐而忘返。元初,夏怡松举家从仙居迁往天台,定居城西太坊,成为夏氏天台始祖。夏怡松有二个孙,长孙夏伯忠居城里,次孙夏伯和于元至正年间,从天台城里,迁往城外六十华里的白坭坦,世代居于此,一晃又是六百多年。家族的每一次迁徙都是一次新枝抽芽,带来的是枝繁叶茂。虽说是迁徙,但族人都知道他们的来路,能清晰地追溯到祖先生活的地方,寻到自己的族人,自己的家。

夏伯和迁居白坭坦源于一次私塾的任教。自从夏氏一族迁居天台城西,读书明理是每一位族人的追求,夏伯和与兄长夏伯忠为天台夏氏三世。兄弟俩从小聪颖,好读书,通诗文,虽说没取得功名,但在城里也有一定的名声。那年春节刚过,城外一家金姓的人家将一份聘书送到了夏府,金家敬慕夏伯和的学问,请他到金家教孩子们读书识字。成为一名教书先生,是许多读书人的选择,在乡间,这是一份体面而倍受尊重的职业。就这样夏伯和成为一位乡间的教书先生,那年他刚二十出头,还未成家。

背着简单的行囊,布袋中是几册线装书和几件衣服,夏伯和出城里的西门,沿始丰溪西行,转入崔岙溪就进山了。那时的白坭坦附近有零散的几户人家居住,没有形成村落,金家居住的山岙名为金岙,它位于白坭坦西北方向,当时金家是附近人家中的大户。在金家任教的那几年里,夏伯和也会到附近的几个山岙看山观景,渐渐他就喜欢上了这片山水。在任期满时,他没有回到城里的老家,而是买下了白坭坦的一片山地,筑几间瓦房,居住下来。附近一户周姓的人家,看上了他的一表人材,将女儿许配与他。夏氏白坭坦派就这样漫延开来了。

白坭坦村位于天台西南大雷山区,现属祥和乡。村中有一口塘,因四周有白坭,而得名白坭潭,村庄最初的村名就是白坭潭,后来称为白坭坦。白坭是一种白色的粘土,可制碗具。白坭坦村建于山岙之中,许多民居建于清末民初,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几条山道和山溪穿插其中。西北边山岗上的道地当年也是非常气派,村中有“一百二十根屋柱落地”的说法,可惜早已毁于火灾。村口有一座庙,称镇龙庙,始建于明代,供奉仙皇佛。

村中现有夏、陈、张三姓居民,其中夏氏为大姓。从夏伯和定居于此,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在夏氏定居白坭坦一百多年之后,明崇祯年间,陈文可从石柱村迁入白坭坦东边的井头和下富洋。井头因旁有一口水井而得名,井水清冽,一直为村民们所饮用。在下富洋,陈氏建有一座陈氏祠堂,为四合院结构,祠堂保存至今。又过了一百年,清康熙年间,张存锦从张家桐迁至村西的横檐。三姓人和睦相处,世代居于村中。

天台城里樟下路的北侧建有一座夏氏宗祠,可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拆了。白坭坦的夏氏宗祠保存至今。

夏氏宗祠的名声不只是建筑的宏伟,更来自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走进祠堂,似乎进入了夏氏家族的历史,每一块匾额,每一副楹联都在讲述先辈们所创下的功绩,这是整个家族的荣耀。门楼开有三对门,中间大门的门楣上挂“夏氏宗祠”匾额,左右门楣上分别是“父子进士”和“祖孙都宪”匾,中间大门的楹联是“一门二代三进士;二都双事七大夫”。 

“父子进士”指的是夏埙和夏鍭父子,他们分别是天台夏氏第六世和第七世。夏埙,字宗仁,号介轩,天台县城人。明景泰二年进士,那年他二十五岁。任监察御史巡视广西时,铲除贪官污吏,查勘冤案,受百姓爱戴。成化十三年,他年过半百,辞职还乡养亲。从官场退隐天台乡间的五年时间里,他闭门著述,著有《介轩稿》。夏鍭,字德树,晚号赤城。明成化二十三年进士,父子俩人得中进士相隔了三十六年。夏鍭不乐仕进。与父亲一样,年过半百就请求还乡。只不过他还有三十年的居家时间,他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在赭溪旁建了一座见霞亭,植柳树于亭边,坐在亭中,欣赏着远处的赤城霞。在这段时间,他完成了《赤城集》,收录了他所写的许多诗词,有与朋友的唱和,也有游家乡山水的感慨。

“祖孙都宪”,都宪是都察院、都御史的别称。“祖”是夏迪,“孙”是夏埙,他们都曾任都宪。夏迪(1365—1426),字庭简,号慎密。明洪武二十年,乡试中举,三年之后授溧阳县丞,之后的三十年,一直廉洁居官,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最后卒于任。夏迪是夏伯忠的儿子,也就是夏伯和的侄子。夏迪与叔叔夏伯和相差二十六岁,在夏迪出生时,夏伯和已从城里迁至白坭坦数年。小时候,夏迪曾来到白坭坦游玩,每年春节,也定会到叔叔家拜年吃粽子。在夏迪乡试中举时,夏伯和已是四十八岁了,在得知夏迪中举的那个夜晚,夏伯和在白坭坦的家中温了一壶酒,他为夏家出了一位举人而高兴,这毕竟是夏家迁居天台之后第一位中举。夏迪、夏埙和夏鍭是天台夏氏家族的荣耀。

夏氏宗祠在本世纪初曾有过一次整修,整修后的祠堂面貌焕然一新。平时,村民们都会坐在祠堂门口,聊聊天,老人们也会讲讲从前的事。祠堂内保存着一套《天台夏氏宗谱》,族人们都知道《白坭坦伯和公派》在第十七卷,自己的名字就记载在宗谱的某一页上,往上能寻到祖先的踪迹,往下也能知道儿孙的漫延,这就是宗谱的意义。它记载着一个宗族的源流、始祖的功绩、辗转的迁徙过程和各族支的世系承传与繁衍。

宗祠网为您提供最新姓氏宗祠新闻、宗祠祭祀文化、祠堂鉴赏图片、姓氏文化,百家姓起源等资讯内容,并提供全国各姓氏祠堂,姓氏起源搜索服务,让您更加全面的了解中国姓氏文化、宗族祠堂文化以及祭祖祭祀文化的传承! 

姓氏: 伯夏
伯夏氏复姓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今已不再,多省文简改分衍为伯氏、夏氏,融入各氏大家庭,族人多以郯郡、项城、咸阳为郡望。

热门资讯

    暂无热门资讯,请联系小编添加(电话:0731-85358183 手机号:15200844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