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宗祠之典,话家国兴盛
  • 互联网修普服务
  • 叙谱
  • 百里挑一,家谱传承

县孙

时间: 来源:宗祠网 作者:邓子怡

县孙,是未列入中国旧百家姓姓氏 

姓氏源流

源流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县尹之后,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

春秋时期,楚国不断在边地设置县制机构,作为边防重镇,派遣公族子弟担任行政长官,称作县尹,拥有征赋制度,皆握有重兵,尊称为县公。

在春秋后期楚灵王熊虔执政时期(芈围,公元前541~前529年在位),他在周景王姬贵十四年(楚灵王熊虔十一年,蔡灵侯姬般十二年,公元前531)吞灭了蔡国,连同早年吞并的陈、东西二不羹四国,皆改为县制,每个大县都设置了军政长官,称作“县尹”,负责诸县的军政大事,皆握有千乘之兵。当年楚灵王就任命弟弟公子芈居为蔡县的县尹,号称“蔡公”,以控制原蔡国的军民。其时蔡公属下的兵力加上蔡国原有的军队,总兵力多达一千六百余乘,是当时楚国实力最强的县尹。

后来公子芈居联合了在晋国为人质的兄长公子子比(熊比,公元前?~前529年待考)推翻了楚灵王的统治,之后又用计谋逼迫在位不到一个月的楚初王熊比(公元前529年在位)自尽,自己则顺利夺得君王之位,号称楚平王(公元前529~前516年在位),更名为熊弃疾,这与其本身就拥有强大的军力是密不可分的。

楚平王即位后的第三年即周景王十八年(楚平王三年,蔡平侯姬廬元年,公元前527),就恢复了蔡国的诸侯地位,扶立前蔡灵侯的弟弟公子姬廬为蔡平侯(公元前527~前522年在位),但仍然一直将陈(今河南陈县)、蔡(今河南上蔡),东西二不羹(今河南舞阳、襄城、郾城一带)等诸侯牢牢绑缚在楚国的战车上,为楚国开疆拓土、北上争霸中原服务。

在当年楚国诸县县尹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县孙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县氏、孙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多尊奉熊虔为得姓始祖。

得姓师祖:熊虔。

.各支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迁徙分布:

县孙氏复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群体,但今已不再,族人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县氏、孙氏,融入各氏大家庭,以襄阳、宜昌、西平为郡望,全国各地皆有分布。

.郡望堂号:

1.郡望:

襄阳郡:东汉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扬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一度称宜城郡。晋朝时期入为荆州治所。南北朝时期梁国置为南雍州,西魏改为襄州。隋朝时期改为襄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高宗李渊平定王世充后,改为襄州,因原隋朝旧名而领襄阳、安养、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州置山南道行台,统交、广、安、黄、寿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撤酂州,以阴城、谷城二县来属于。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罢行台为都督府,督襄、邓、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废重州,以荆山县来属于。唐朝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废都督府。唐朝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废鄀州,以率道、乐乡二县来属于。又撤常平入襄阳,撤阴城入谷城,撤南津入义清,撤汉南入率道。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改为襄阳郡。唐朝天宝十四年(乙未,公元755)置防御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复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置襄州节度使,领襄、邓、均、房、金、商等州,自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辖领襄阳、邓城、谷城、义清、南漳、乐乡诸县。以后襄阳为历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夷陵郡:今湖北省荆州、宜昌一带。距今一二十万年前,清江流域就有古“长阳人”的活动。境内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明七八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宜昌远古属西陵部落,夏商时为古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楚国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以后为历代郡、县、州、府的治所。秦昭襄王二十九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癸未,公元前278)秦军大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史籍。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置郡县,宜昌市大部分地域属南郡。南北朝时宋、齐皆与晋朝相同。梁改宜都郡为宜州,西魏时期改为拓州,后周时期改为峡州。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改峡州为夷陵郡,辖夷陵、夷道、长杨、远安四县,夷陵县为郡治,隶属荆州都督府。唐朝初期,改夷陵郡为陕州,领上述四县,属山南东道。唐天宝初年又改为夷陵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复改陕州,辖原四县,仍属山南东道。五代时期,陕州与荆州、归州为南平国。北宋王朝复称陕州,属荆湖北路,仍辖原夷陵四县。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改“陕”为“峡”。元朝至元十七年(庚辰,公元1280)升峡州为峡州路,领原四县,属河南行省荆湖北道。明初改峡州路为峡州府。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改峡州为夷陵州,领宜都、长阳、远安三县,治所夷陵,隶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上荆南道。清顺治四年(丁亥,公元1647)夷陵州隶属荆州府。清顺治五年(戊子,公元1648)改“夷陵”为“彝陵”。清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升彝陵州为宜昌府,改彝陵县为东湖县并为宜昌府治所,领东湖、兴山、巴东、长阳、长乐五县及归州、鹤峰二州,隶属荆宜施道。宜都、枝江、当阳、远安四县属荆州府。清光绪二年(丙子,公元1876)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次年,宜昌设立海关,正式对外开放。民国初年废府、州建制,实行省、道、县三级制。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改东湖县为宜昌县,与兴山、秭归、巴东、长阳、五峰、鹤峰县属荆南道,当阳、远安属襄南道。民国十一年(壬戌,公元1922)宜昌属荆宜道。民国二十一~二十五年(公元19321936)宜昌、宜都、当阳、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八县先后属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于宜昌县城,枝江县先后隶属于湖北省第七、第四行政督察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民国年间(公元19281932)宜昌是湘鄂西苏区湘鄂边根据地、归(秭归)()()根据地、荆()()()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斗争,在许多地方建立过革命政权。解放战争时期,19488月中共江汉区委决定正式成立第四专员公署(亦称襄西专署)19491月改为当阳专署。1949520日在当阳成立宜昌专员公署,同月在当阳组建宜昌市党政领导班子,611日在当阳芦家湾正式成立中共宜昌市委员会、宜昌市人民政府。1949716日宜昌城区解放。宜昌专署机关和宜昌市党政机关随即从当阳迁驻宜昌城。19491115日宜昌市全境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省分设八个行政区,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辖宜昌、宜都、枝江、当阳、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九个县。同时划出原宜昌县城区和近郊农村置宜昌市,直属湖北省人民政府管辖。1951年改湖北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为湖北省人民政府宜昌区专员公署,1955年改为湖北省宜昌专员公署。195411月宜昌市改属宜昌专署领导。此时期,宜昌专署辖九县一市。19557月撤枝江县,将其辖区并入宜都县。此时宜昌专员公署辖八县一市。195812月撤销宜昌专员公署,建立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19615月撤销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设立宜昌专员公署。19626月复置枝江县,仍为宜昌专署所辖。至此,宜昌专员公署辖九县一市。19681月成立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19711月神农架林区划归宜昌地区领导,19723月复为省属。19788月撤销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设立宜昌地区行政公署。19796月宜昌市复为省辖市。198471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长阳县和五峰县,分别成立长阳和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861213日国务院批准宜昌市设置西陵、伍家岗、点军三个县级行政区。1987113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都县,建立枝城市(1998611日更名为宜都市)19881022日国务院批准当阳县撤县设市。19923月为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经中央批准,宜昌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此时期,宜昌市辖七县(宜昌县、枝江县、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七个县)、二市(枝城市、当阳市)和三区(西陵、伍家岗、点军)1995321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宜昌市亭区。1996730日国务院批准枝江县撤县设市。20013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昌县,设立夷陵区。至此,宜昌市辖五区五县三市。

西平郡:历史上的西平郡有三处,①春秋时期的西平地区在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一带,战国时期为秦国宰相池子华的封邑,称西平郡。②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19)汉廷将金城郡分置出一个西平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一带。东晋末年,这个西平郡一带为秃发乌孤所占,称西平王,一度依此为都城。③今青海省西宁市,亦称西宁州,古为羌族之地。西汉时期置军事和邮传据点西平亭,汉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汉朝大军西进湟水流域,霍去病修建军事据点西平亭,这是西宁建制之始。汉神爵二年(辛酉,公元前60)属金城郡临羌县。东汉建安十七年(壬辰,公元212)置为西平郡,治所在西都县(今青海西宁)。三国时期曹魏黄初三年(壬寅,公元222)扩建为西平郡,正式开始筑城。北宋崇宁三年(乙酉,公元1104)改为西宁州,至此“西宁”之称始于见史。民国十八年(己巳,公元1929)青海正式建省,治所在西宁县,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以省垣周围正式成立西宁市。194995日西宁解放,98日成立市人民政府,为青海省辖市。1950年西宁市为青海省人民政府驻地。1960年原由省直辖的湟中、大通两县和互助土族自治县划归西宁市领导。1962年湟中、大通两县和互助土族自治县改由省直辖。1966年大通县交由西宁市领导。1985116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5]163)撤销大通县,设立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以原大通县的行政区域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198635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6]30)将西宁市城西区分设为城西、城北两个区,撤销西宁市郊区,将原郊区所辖的七个乡分别划归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管辖。1999125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9]142)将海东地区的湟中县、湟源县划归西宁市管辖。1999年西宁市辖四区(城东区、城中区、城西区、城北区)、一县(大通回族自治县),计有二十三个街道办事处、十一个镇、二十二个农村乡政府。

 

2.堂号:

襄阳堂:以望立堂,亦称荆襄堂、襄州堂、襄樊堂、襄京堂。

西平堂:以望立堂,亦称西宁堂、陈留堂、西宁堂、海东堂。

夷陵堂:以望立堂,亦称长阳堂、陕州堂、荆州堂、荆宜堂、宜昌堂。

资料有待补充。

.家谱文献:

资料有待补充。

.字辈排行:

资料有待补充。

.楹联典故:

资料有待补充。

 

快去分享吧!

热门宗祠

    暂无热门宗祠,请联系小编添加(电话:0731-85358183 手机号:15200844395)

2018-08-05
快去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