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宗祠之典,话家国兴盛
  • 互联网修普服务
  • 叙谱
  • 百里挑一,家谱传承

时间: 来源:宗祠网 作者:邓子怡

,是未列入中国旧百家姓姓氏 

姓氏源流

源流

源于地名,出自古代南阳地区古河流湍水,属于以河流名称为氏。

湍水,古代河流名称,发源于荆山山系的景山,属于河南省南阳市南部的唐白河水系,是长江流域一级支流汉江的二级支流沔水的一条支流,属于长江水系的三级支流,其在史籍《山海经》中有记载:“荆山之首曰翼望之山,湍水出焉。”

翼望山,是战国至先秦时期的称谓,秦汉时期称作芬山,隋唐时期称作永王山,也就是今天的景山。湍水流出翼望山后清流激湍,咆哮而下,故称作“湍水”,一直向南流,沿途接纳了古菊水、古涅水,流经邓县、新野、内乡三县后进入湖北省的襄阳市,终在襄州区张湾镇北部注入沔水,其地理位置在今河南省的南阳市内乡县西北部,其整个流域如今是国家级湍河湿地公园。

在古代湍水两岸的住民中,很早就有以居邑河流名称为姓氏者,即称湍氏,姓氏读音作zhuān(ㄓㄨㄢ),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属于小地域姓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祁姓,出自西汉初期太上皇太公刘湍,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刘湍,亦称刘煓,公元前271~前197年,即汉高祖刘邦(字季,公元前256~前195年,公元前206~前195年在位)的父亲,号刘太公,本名刘昂,字执嘉,沛郡丰邑人(今江苏丰县),在其儿子刘邦建立汉王朝之后,改称刘湍。

刘湍生于周赧王姬延四十四年(公元前271)农历815日,卒于汉高祖刘邦十年(公元前197)农历5月,终年七十五岁,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太上皇的人。

在刘邦被西楚霸王项籍(字羽,公元前232~前202)封为汉王前,刘湍一直居于丰县。汉高祖刘邦元年(公元前206),楚汉之争起,丰县为西楚政权所控制,刘邦派人去接刘湍及其家属,但为项籍派兵所阻。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汉军先是攻陷西楚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之后西楚军反攻,汉军大败,刘湍遂与汉高祖之妻吕雉(字娥姁,公元前241~前180)一同被西楚军所擒,被项籍当做了人质。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楚汉两军持续对峙,项籍就把刘湍绑到一个很高的砧板上,威胁刘邦若不投降就烹煮了刘湍,未料汉高祖冷静地回答:“我和你一起接受楚怀王的命令,结拜为兄弟,我的老爸就是你的老爸;你真的要煮你老爸,也分我一碗汤吧!”项籍听后大怒,就要把刘湍杀掉,但因其叔父项缠(字伯,公元前?~前192年待考)的劝阻,刘湍始能幸免。同年后不久,形势于西楚军渐渐不利,项羽就把刘湍与吕雉送还予刘邦,以换取楚汉以战国时期魏国所建运河鸿沟(今河南荥阳)为界。

在汉高祖正式称帝后,本来五天去朝见刘湍一次,好像平常人家父子间的礼节一般。但后来刘府管家告诉刘湍:“天无二日,您太公虽贵为皇帝之父,实为人臣,不能老让皇帝来对您拜见啊。”于是,汉高祖再来看望拜见时,刘湍就端着一把大扫帚在门口恭敬相迎,汉高祖见后大惊,知道原因后就尊刘湍为“太上皇”。 刘湍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未曾为国君却成为太上皇者,也是第一位在世时就被尊为太上皇的人。

历来正史中有关刘湍于汉高祖发迹前和被尊为太上皇之后的记载极为缺乏,只在古文献《西京杂记》中有一则故事,说刘湍当上太上皇以后就移居长安深宫,但一直闷闷不乐。汉高祖询后才知道,“刘湍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余、斗鸡蹴踘,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以不乐。于是汉高祖乃筑新丰城,移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

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淮阴侯韩信的部将陈豨(公元前?~前195年待考)反叛,自立为王,劫据赵、代两地,于是汉高祖发动了“平代之战”(今河北正定),此时刘湍在长安栎阳宫去世,后被安葬于万年(今陕西富平杜村镇姚村南),史称“汉嘉陵”,民间则称“万年陵”。

到了西汉末期的汉孺子婴居摄三年(公元8),大司马王莽(字巨君,公元前45年~公元23)篡汉,建立新朝政权,之后新朝皇帝王莽(公元923年在位)对刘汉宗室多予打压,许多刘汉宗亲的列侯爵位也被贬夺,甚至借“反叛”的名义予以杀戮,故有刘氏宗亲改以先祖太上皇的名字为姓氏,称湍氏、或称煓氏、昂氏,以避“莽乱”,其湍氏的姓氏读音作tuān(ㄊㄨㄢ),尊奉刘湍为得姓始祖,成为刘氏皇亲家族的一个重要分支,皆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刘湍(刘煓、刘昂)

.各支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迁徙分布:

湍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族人多以云阳、襄阳、北地为郡望,主要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通辽市、陕西省的渭南市、北京市的通州区、湖北省的襄阳市、四川省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重庆市、蒙古国的乌兰巴托市等地。

.郡望堂号:

1.郡望:

云阳郡:北周时期置郡,即今山西省的云阳县。其地在汉朝时期为育阳县,地理位置在今河南省的南阳市南部和新野县北部毗邻地域。晋朝时期改称云阳县。北周时期先改置为云阳郡,后省。唐朝时期复置云阳郡,不久又废黜,在唐武德三年(庚辰,公元620)农历6月改设南阳县,其治所故城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南六十里处,隶属于宣州总管府南徐州(治宣城,今宣州市区);不久,改属猷州(治今安徽泾县章渡乡大岭集马家村大宁山南),故治在今安徽青阳县陵阳镇。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废南阳县入泾县。

襄阳郡:东汉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扬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一度称宜城郡。晋朝时期入为荆州治所。南北朝时期梁国置为南雍州,西魏改为襄州。隋朝时期改为襄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高宗李渊平定王世充后,改为襄州,因原隋朝旧名而领襄阳、安养、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州置山南道行台,统交、广、安、黄、寿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撤酂州,以阴城、谷城二县来属于。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罢行台为都督府,督襄、邓、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废重州,以荆山县来属于。唐朝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废都督府。唐朝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废鄀州,以率道、乐乡二县来属于。又撤常平入襄阳,撤阴城入谷城,撤南津入义清,撤汉南入率道。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改为襄阳郡。唐朝天宝十四年(乙未,公元755)置防御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复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置襄州节度使,领襄、邓、均、房、金、商等州,自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辖领襄阳、邓城、谷城、义清、南漳、乐乡诸县。以后襄阳为历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北地郡:战国晚期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庚寅,公元前271)灭义渠羌部落后所置,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在义渠县(今甘肃庆阳),下辖今甘肃旧宁夏、庆阳、平凉、固原、泾州诸府州地。西汉时期北地郡治在马陵(今甘肃庆阳马岭镇),统领甘肃、宁夏、庆阳二府之地。东汉时期郡治在富平县(今宁夏灵武、吴忠一带),下辖平凉、固原、泾州诸府州地,后由于羌族之乱,东汉永初五年(辛亥,公元111)之后徙池阳县(今陕西陉阳、三原一带);东汉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迁回富平;东汉永和六年(辛巳,公元141)春,征西将军马贤为羌人击败身亡,东汉朝廷惊恐,将北地郡迁至冯翊郡(今陕西高陵),原境被划入羌胡辖境。;东汉中平十五年(乙丑,公元185)北地郡在冯翊过了四十六年“寄理”后打算从冯翊移回原址,但仅迁徙到彭阳县界就走不动了,黄巾起义导致各地群雄并起,边塞也不安宁,只好再向西南回迁,最后在东汉建安十八年(癸巳,公元213)落址在今陕西怀德(今陕西富平),并改怀德为富平。三国曹魏时期豁冯翊之祋祤为北地郡实土(今陕西耀县、富平、同官一带),此后至西晋时期郡治皆在泥阳(今陕西耀县)。隋朝大业元年(乙丑,公元605)改宁州为北地郡,治定安县(今甘肃宁县);次年改北地郡为豳州;隋大业八年(壬申,公元612)复改豳州为北地郡。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改北地郡为宁州,此后不复置北地郡。

2.堂号:

云阳堂:以望立堂,亦称育阳堂、陵阳堂。

襄阳堂:以望立堂,亦称荆襄堂、襄州堂、襄樊堂、襄京堂。

北地堂:以望立堂,亦称灵州堂、义渠堂、富平堂、泥阳堂、宁州堂。

资料有待补充。

.家谱文献:

资料有待补充。

.字辈排行:

资料有待补充。

.楹联典故:

资料有待补充。

 

快去分享吧!

热门宗祠

    暂无热门宗祠,请联系小编添加(电话:0731-85358183 手机号:15200844395)

2018-08-05
快去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