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宗祠之典,话家国兴盛
  • 互联网修普服务
  • 叙谱
  • 百里挑一,家谱传承

吐火罗

时间: 来源:宗祠网 作者:邓子怡

吐火罗,是未列入中国旧百家姓姓氏 

姓氏源流

源流

源于大月氏族,出自秦汉时期西域塔里木盆地游牧民族吐火罗部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吐火罗,亦称大月氏、贵霜月氏,“吐火罗”是西方学者的称谓,其最初是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讲吐火罗语的游牧民族,为原始印欧人中地处最东的一支民族。吐火罗人是最早定居天山南北的古老民族之一,从阿尔泰山至巴里坤草原之间的大月氏人、天山南麓的龟兹人、焉耆人、吐鲁番盆地的车师人、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楼兰人,皆属于吐火罗这一古老民族。

在史籍《西域传》中的记载:”吐火罗国在安息国东北部,汉朝时期为大月氏国,治所在监氏城,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南与罽国宾接壤,其初本行国也。随畜迁徙,居敦煌、祁连间。后为冒顿所破。乃远去,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有五翎侯:一曰休密翎侯,治和墨城;二曰双靡翎侯,治双靡城;三曰贵霜翎侯,治护澡城;四曰顿翎侯,治薄茅城;五曰高附翎侯,治高附城。五翎侯皆属大月氏。其后为吐火罗国,或曰吐豁罗,或曰睹货罗。元魏谓之吐呼罗,居葱岭乌墅河之南。”

在史籍《魏史》中也记载:“吐火罗,古大夏国也,本在大宛西南,居妫水之南。大月氏分其地,居妫水北,地肥饶,少寇。后并为吐火罗国。太武时入贡。杜佑曰:一名土壑宜,都葱岭西五百里,在乌墅河南。乌墅河,即妫水也。唐贞观十五年,西突厥击吐火罗,灭之。龙朔二年,于吐火罗国所治遏换城,置月氏都督府云。翎、翕同。”

在史籍《隋书》中亦记载:“吐火罗国,都葱岭西五百里,与挹怛杂居。都城方二里。胜兵者十万人,皆习战。其俗奉佛。兄弟同一妻,迭寝焉,每一人入房,户外挂其衣以为志。生子属其长兄,其山穴中有神马,每岁牧牝马于穴所,必产名驹。南去漕国千七百里,东去瓜州五千八百里。大业中,遣使朝贡。”

吐火罗人对西域文明乃至整个我国文明的发生、发展都起过重要作用。西亚起源的小麦就是吐火罗人从西方引入中国的。具有千年文明史的楼兰文明,对中国佛教史发生重大影响的龟兹文明,融会东西方多种文化因素的吐鲁番文明,也是吐火罗人创造的。

新疆出土的吐火罗文献表明,吐火罗人讲印欧语系的语言。尽管他们居住在印欧语系·东方语支分布区,但是吐火罗语却具有印欧语系·西方语支的许多特点,与公元前1650~前1190年小亚(今土耳其)赫梯人讲的印欧古语密切相关。例如:两者都用“r”作为中间语态后缀。所以吐火罗人是最古老的印欧人部落之一,早在印欧语系东西语支分化以前,他们就从原始印欧人部落中分离出来。

“吐火罗人”的称谓是来自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的古希腊人的命名,入侵巴克特里亚的大夏希腊人把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人称作“吐火罗”(Τόχαροι),这是因为在古突厥语里吐火罗人所说的语言叫做“twgry”,即吐火罗语。根据美国爱达荷大学吐火罗语学者道格拉斯·亚当斯教授(Douglas Adams)的研究,吐火罗人自称“akni”,在吐火罗语里是“边境者”的意思。吐火罗语属于印欧语系的未知语族,从左到右用印度婆罗米字母横向书写。吐火罗人就是大月氏人,与南下建立贵霜王国的贵霜月氏人同属月氏族部落,月氏人是汉族人的称谓。

在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公元前250~前135)衰落以后,游牧民族塞种人开始入侵巴克特里亚地区(今帕米尔高原以西阿富汗一带),接着大月氏的贵霜月氏人在西汉博望侯张骞(字子文,公元前164~前114)到达前又征服了巴克特里亚地区。按公元前一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波(Στράβων,公元前63~公元23)的描述,“公元前二世纪吐火罗人占领了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即置于大月氏人的统治下。从中国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因避匈奴人而迁徙来大月氏人在西方史学界就被称作“吐火罗人”,所以巴克特里亚地区被西方史学家称为“吐火罗斯坦”。公元三世纪以后吐火罗斯坦被萨珊王朝的波斯人占领。因为巴克特里亚在被希腊入侵前就以地名“大夏(古音dalgra)”的名称出现在汉史中,张骞出使西域达到吐火罗斯坦后仍将当地称为“大夏”。

吐火罗文字的发现大大深化了人们对欧亚大陆古代民族分化迁徙的认识。就吐火罗人起源问题,国际学术界进行了一个多世纪的激烈讨论。然而,吐火罗人究竟何时与印欧语系·西方语支的赫梯人、凯尔特人、希腊人分离?他们又如何千里迢迢来到塔里木盆地?对西方史学界迄今仍是一个谜。西方人类学家对吐火罗人的起源众说纷纭,至今主要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是近东起源说,英国语言学家亨宁(W.B.Henning)1978年提出:塔里木盆地的吐火罗人就是公元前2300年左右出现在波斯西部扎伽罗斯山区的游牧民族古提人,阿卡德人称其为“古提姆”(Gutium),亚述人谓之“古提”(Guti)。公元前2180年灭亡阿卡德王朝,后来推翻巴比伦王朝,主宰巴比伦达百年之久。亨宁分析了《苏美尔王表》记载的古提王名,发现这些名字具有吐火罗语特征公元前2082年古提王朝被苏美尔人推翻,从此在近东历史舞台上消失。亨宁推测古提人就在这个时候离开巴比伦,长途跋涉,向东迁徙到塔里木盆地。俄国学者加姆克列利茨(T.V.Gamkrelidze)和伊凡诺夫(V.V.Ivanov)深受启发,将印欧人的故乡定在近东,并从语言学的角度描述了吐火罗人的迁徙。

第二种,是南西伯利亚起源说,爱尔兰学者马劳瑞(J.P.Mallory)1989年提出。目前所知年代最早,分布最靠东方的印欧人考古文化是南西伯利亚的“阿凡纳谢沃文化”,所以马劳瑞推测吐火罗人的祖先是阿凡纳谢沃人。

第三种,是西域本土起源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纳兰扬(A.K.Narain)1990年提出,认为印欧语系·东方语支的各族本身就是在今天中国西部形成的,因为大月氏人从远古时代起就住在黄河以西和中国西域。

这三种起源推测都主要基于比较语言学,而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却是考古学证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海德堡大学教授耶特玛尔(K.Yettmar)全面分析了公元前2000~前1000年之间中亚考古文化与西域民族的关系后认为:“塔里木盆地史前遗迹的发掘会很有希望。专家应该仔细研究作为中亚一部分的这里的同时代文明,向远东传播的路线应该经过这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学者开始大力参与吐火罗人起源的研究,并在考古、语言和人类学三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考古发现已经确:早在公元前2000年初,印欧人种在新疆地区的分布已达天山东部的奇台,乃至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孔雀河流域。研究者相信,这些年代最早的、分布最靠东方的印欧人考古文化,就是吐火罗人祖先的文化。吐火罗人究竟什么时候迁入新疆的?吐火罗文化又是新疆境内哪一类考古文化?为此,人们初步分析了公元前2000~前1500年间在新疆分布的几种青铜时代文化,终于发现解读吐火罗人起源的关键是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的“克尔木齐文化”。这个文化源于里海—黑海北岸的颜那亚文化,其中一支向东迁徙到阿尔泰山南麓,并在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形成克尔木齐文化;从后者分化的一支南下楼兰,形成“小河-古墓沟文化”。而塔里木盆地中部的新塔拉文化和尼雅北方青铜文化,则是吐火罗文化与羌文化结合的产物。

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十一年(公元55),吐火罗人灭掉了以巴里黑(今阿富汗斯坦马扎里沙里夫西巴尔赫)为都城的大夏国,并于其地建立了自己的王国,这就是历史上署名的贵霜王朝,其国域比西汉时期的大月氏国要向东偏移上百公里。

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始光二年(公元425),贵霜王朝被前伊斯兰时期的波斯萨珊王朝(ساسانیان,公元224651)及印度人的笈多王朝(Gupta Empire,公元320500)所颠覆并分割,其溃散的国民再次被称作“吐火罗人”,其名重新见于史籍。

公元五世纪三十年代,源自阿尔泰山以北蒙古高原南下的大月氏分支嚈哒人(白匈奴)据有其地,吐火罗人遂与嚈哒人杂居并混合。

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三~天和二年年(公元563567),西突厥人与波斯萨珊王朝联手合力击溃了嚈哒人,吐火罗之地遂为西突厥汗国所据有,当时西突厥汗国泥伏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公元651657年在位)还派遣了官员通设、呾度设来统治吐火罗人,编其为突骑施部。公元七世纪以后,吐火罗人进入突厥化和伊斯兰化时期,当时西突厥汗国的突骑施部莫贺达干(酋长、首领)就是吐火罗·贺逻施,是西突厥汗国左厢五咄陆部中的五大啜之一,“啜”是突厥汗国军事长官官职,相当于军制的“师长”,聚部众于新疆伊犁河流域。显然,突骑施部是一个以擅长骑射和长矛攻击的吐火罗人为主体的军事组织族群。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三~四年(公元629630),大唐僧人玄奘大师(陈祎,公元602664)到西域天竺国(今印度北部)取经,行经吐火罗斯坦之地,详细记录了吐火罗国的疆域:“东起帕米尔,西接波斯,北据铁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兹嘎拉山口),南至大雪山(今阿富汗斯坦兴都库什山),南北千余里,东西三千余里”,其境域相当于今阿富汗的整个北部地区,该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西域地区与波斯、印度等地交通往来必经之“丝绸之路”要冲之地。

唐高宗李治显庆三年(公元658),唐朝军队击灭了西突厥汗国,唐高宗在中亚地区广设羁縻都督府,将突骑施部分设为过嗢鹿州、洁山州两个都督府,由吐火罗·贺逻施之子、怀德郡王吐火罗·乌质勒(公元?~708年待考)统领,归属于大唐安西都护府统辖。吐火罗·乌质勒逝世后,由其侄子吐火罗·骨啜继位,号称“吐火仙可汗”(公元738739年在位)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农历8月,吐火罗·骨啜公开叛唐,结果被唐朝北庭都护府碛西节度使盖嘉运率军迅速击败,吐火罗·骨啜也被俘虏,押送至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唐玄宗(公元712756年在位)赦而不罪,还任命吐火罗·骨啜为左金吾卫员外大将军、修义王,但一直扣押在京师不得回,直至逝世。

 

公元十三世纪以后,随着大蒙古汗国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公元11621227)亲率蒙古大军迅速占据了整个西域乃至中亚、西亚地区,天下成为蒙古铁骑纵横驰骋之地以后,当地的吐火罗人与其他民族混合逐渐形成了古粟特人、古塔里木人等,最终融于吉尔吉斯人,“吐火罗”这个民族称谓逐渐消失。

当年,留驻在我国新疆天山地区的吐火罗人,后来被蒙古窝阔台汗国可汗孛儿只斤·海都(公元12351301)称作“乌古斯人”,逐渐成为了今天操持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匈语支·克普恰克语组的少数民族柯尔克孜族的主要先民。

 

 

在古代吐火罗斯坦地区的吐火罗人中,在唐朝时期就有以部族名称为姓氏者,称“Tохар”,汉化即“吐火罗氏”,成为吐火罗族黄姓中的贵族姓氏,后省文简改为汉姓吐氏(Тобияe)、火氏(өртболгон)、罗氏(Roche)、黄氏(Huang)、月氏(Йюzhi)等,皆世代相传至今,尊奉吐火罗·贺逻施、吐火罗·乌质勒为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吐火罗·贺逻施、吐火罗·乌质勒。

.各支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迁徙分布:

吐火罗氏复姓是一个典出月氏族的古老姓氏,但今已不再,族人多省文简改为汉姓吐氏(Тобияe)、火氏(өртболгон)、罗氏(Roche)、黄氏(Huang)、月氏(Йюzhi)等,融入各氏大家庭,以伊犁为郡望,主要分布在今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富裕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什市塔什库尔干县、伽师县、伊犁市、阿克苏市乌什县,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等地。

.郡望堂号:

1.郡望:

伊 犁:伊犁得名于著名的伊犁河,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民族众多,自古就同新疆和内地息息相关,远在汉朝,伊犁就以“伊列”之名载入史籍《汉书》。最早见于史册的伊犁民族是塞族人。伊犁地区的塞族人是一个人数众多的氏族部落集团,他们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并且在伊犁形成了具有国家性质的集团,伊犁塞人广泛活动于伊犁河南北两岸和三大支流为主的河谷草原地带,大量的考资料表明,伊犁河上游地区是伊犁塞人的中心活动区,伊犁塞人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伊犁青铜器时代的文明,尼勒克县、昭苏、特克斯、新源、巩留、尼勒克、察布查尔等地出土的青铜武士像、三足铜斧、四兽足铜盘、等精美的铜制器皿等说明伊犁塞人具有很高的铸造技术。伊犁塞族人后来与乌孙人相融合,对乌孙的文化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西魏废帝元年(壬申,公元552)历史上著名的突厥汗国在伊犁河城建立。古代的伊犁,包括伊犁河流域以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地理上,环天山而立,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隔天山相望,被称为伊犁盆地。伊犁是草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它同新疆和中亚的历史息息相关,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时期内,伊犁是草原民族的重要活动地域,在清朝中叶以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作为新疆的军事政治中心,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伊犁”之名,是清朝时期正式确定的,据史籍《西陲总统事略》记载:“乾隆二十年(乙亥,公元1755)平定准噶尔,定名伊犁,盖取《唐书》伊丽水而名之。”今天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祖国的西北边陲。自治州成立于195411月,管辖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和奎屯直辖市,全州共有二十四个县、市,首府设在伊宁市,是中国唯一的既辖地区、又辖县市的自治州。全州总面积三十五万平方公里,人口四百一十余万,全疆有汉、回、蒙古、锡伯、哈萨克、维吾尔、俄罗斯、柯尔克孜等四十七个民族,其中汉族占45.2%,哈萨克族占25.5%,维吾尔族占15.9%,回族占8.3%,蒙古族占1.69%,锡伯族占0.83%,柯尔克孜族占0.035%。自治州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四个师和新疆矿冶局、天西林业局、阿山林业局、新疆卷烟厂、阿希金矿等一批中央和自治区直属企业。

2.堂号:

伊犁堂:以望立堂,亦称伊列堂、伊宁堂。

资料有待补充。

.家谱文献:

资料有待补充。

.字辈排行:

资料有待补充。

.楹联典故:

资料有待补充。

 

快去分享吧!

热门宗祠

    暂无热门宗祠,请联系小编添加(电话:0731-85358183 手机号:15200844395)

2018-08-05
快去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