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宗祠之典,话家国兴盛
  • 互联网修普服务
  • 叙谱
  • 百里挑一,家谱传承

时间: 来源:宗祠网 作者:邓子怡

,是未列入中国旧百家姓姓氏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植物,出自古代落叶乔木类树木每年开春返青发芽的物候状态,属于以物候名称为氏。

醒绽,亦称绽醒,本义是指落叶乔木类树木在每年开春时返青发芽的物候状态,后其意延伸为醉酒之人、因故昏迷之人、沉迷某事之人、或受他人蛊惑之人恢复清醒,回到正常人的状态。

在古代,即有醒绽之人改以物候名称为姓氏者,称醒绽氏、或称绽醒氏,以铭警己身,后省文简改为单姓绽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源流二

源于回族,出自宋朝时期入华西域穆斯林绽衣工匠,属于以职业称谓汉化为氏。

宋朝时期,大量西域穆斯林信徒沿“丝绸之路”入华经商或入,其中有擅长绽衣的工匠,专职缝制各种穆斯林信徒穿着的服饰,包括准白(长袍)、戴斯他尔(缠头)、坎肩(马夹)、依玛尼(带帽围巾)、麦赛海(皮袜子)、礼拜冠(六棱帽)、风翎帽、耳套、礼拜坐毯等等。

绽衣者,就如同中原的裁缝,传统技艺有裁剪、缝纫、刺绣、钩织、镶嵌、浆洗、染色、熨烫等,是受人敬重的职业。

在北宋朝廷进行编民录籍造册时,就有绽衣工匠以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لباس بلوم”,汉化即称绽衣氏,至明朝初期省文简改为单姓绽氏、衣氏,其中绽氏回族人自己读音作chǎn(ㄔㄢˇ),姓源繁复,不可一论,成为回族中特有的姓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例如,著名现代西北地区技艺高超的河州砖雕艺术家、甘肃临夏祁家庄人绽成元(公元19031980),即源自该支绽氏家族。

.各支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迁徙分布:

绽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族人多以河州、渤海为郡望,主要分布在今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市林口县,青海省的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积石山县,河北省的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北京市的牛街回族传统聚居区,河南省的开封市顺河回族区,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等地。

.郡望堂号:

1.郡望:

河 洲: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号称“小麦加”,位于甘肃南部,世代生活居住着回、汉、东乡,撒拉、土等民族。相传河州是大禹治水的极地,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另有《河湟赋》记载:“维雍州之西陲,壮矣哉,得地势之形胜!”战国时期,河州为罕羌候邑,后秦国灭罕羌候,置河州县。西汉初期建为枹罕县,属陇西郡。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枹罕县改属金城郡。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撤金城郡,枹罕县又改属陇西郡。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农历11月枹罕人宋建割据自立,建元置百宫,自号“河首平汉王”。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曹操属下大将夏侯渊讨灭宋健。三国时时期属曹魏国枹罕县,初辖于秦州陇西郡,至魏惠帝时属枹罕护军。曹魏黄初年间枹罕县属雍州陇西郡。西晋永年中(公元301302)枹罕县属晋兴郡市地属之。十六国前凉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44)分凉州地置河州,河州之名自此始,枹罕属河州兴晋郡,州、郡均治枹罕,县治设于今临夏市境内。前秦建元三年(公元367)枹罕属前秦凉州,州治在枹罕;前秦建元七年(公元371)枹罕属河州兴晋郡,州、郡增治于枹罕。西秦太初二年(公元389)枹罕属乾归分设之北河州、北河州,仍治枹罕。后秦弘始二年(公元400)姚兴攻西秦取枹罕,属河州,州治枹罕,仍归乞伏氏统辖。西秦更始九年(公元409)乞伏·乾归复夺地兴国。西秦永康元年(公元412)农历10月乞伏·炽磐自谭郊迁都于枹罕。西秦永弘四年(公元431)被夏攻灭,西秦国亡,地归吐谷浑。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改河州为枹罕镇。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撤镇复置河州。西魏时期复置枹罕县,属河州枹罕郡,州、均治枹罕。北周如西魏制,枹罕县仍旧。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废枹罕郡,枹罕县属河州,州治枹罕。隋大业三年(公元607)河州改枹罕郡,枹罕县属之。隋末为金城校尉薛举所据。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复置河州,辖枹罕县,治所在枹罕。唐天保元年(公元742)改河州为安乡郡,辖枹罕县。唐宝应元年(公元762)为吐蕃占领。北宋初期,吐蕃王族后裔角厮猡之孙木征据河州。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王韶率宋军收复河州,置枹罕县,属熙河路,治所在州西一十五里置阎精堡(今枹罕拜家庄古城址)。北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省枹罕县,县地属河州安乡县,州治迁宁河。南宋初期因之。金天会九年(公元1131)金国取河州。金皇统二年(公元1142)州治枹罕,属熙秦路总管府。金贞元二年(公元1154)复置枹罕县于河州治。金大定二十七年(公元1187)枹罕县属临洮路。大蒙古汗国成吉思汗二十一年(公元1227)蒙古攻占河州,初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路。大蒙古汗国宪宗三年(公元1253)在河州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河州改河州路,省枹罕县,地属安乡县,吐蕃等处宣慰使司、河州路均治枹罕。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废县置河州卫,属西安行都卫。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置河州府辖安乡县,市境属之,州府治今市区。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农历7月置西安行都卫置于河州。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分河州为左、右二卫,属陕西行都志辉使司。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农历7月废河州府并安乡县。并河州左卫于洮州,升右卫为河州军民指挥使司,统管军民,治今城区,仍属陕西都指挥使司。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农历12月复置河州,属陕西临洮府,改河州军民指挥使司为河州卫。清朝时期沿袭明制。1949822日临夏解放,设临夏专区,专署驻临夏县,辖临夏(驻韩家集)、和政、夏河、宁定、永靖(驻莲花城)、康乐(驻辛集)、洮沙、临洮等八县。1950年由临夏县城区设临夏市,专署驻临夏市。撤销洮沙县,并入临洮县,划归定西专区。1950925日由临夏、和政、宁定、永靖四县部分地区设立东乡自治区,原岷县专区所属临潭县划入临夏专区,辖一市、六县、一自治区。1952年临潭县驻地迁至旧城。1953614日甘肃省政府决定临夏市为省辖市,委托临夏专员公署领导监督,宁定县改设广通回族自治区,将临潭县划归甘南藏族自治州;东乡自治区改为东乡族自治区,临夏专区辖五县、二自治区。1955年广通回族自治区改设广通回族自治县,东乡族自治区改设东乡族自治县,临夏专区辖四县、二自治县。1956年撤销临夏专区,设立临夏回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驻临夏市,将临夏市和临夏、和政、永靖、康乐四县及东乡族自治县、广通回族自治县划归临夏回族自治州;广通回族自治县改设为广通县,辖一市、五县、一自治县;1119日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1957年广通县改名为广河县。19581220日国务院决定撤销永靖、临夏二县,并入临夏市;撤销广河、康乐二县,并入和政县,临夏回族自治州辖一市、一县、一自治县。19611215日恢复临夏、康乐、永靖、广河四县,辖一市、五县、一自治县,临夏市辖十二个公社及城关镇。1962年永靖县由莲花城迁驻小川。19731215日甘肃省执行国务院196465日“撤销临夏市,将行政区域划归临夏县,县址设在韩家集镇”的决定,撤市并县,但县址由韩家集改迁临夏市,辖临夏、永靖、和政、康乐、广河五县及东乡族自治县。1983831日国务院批复恢复临夏市(县级),以临夏县的城关镇和城关、南龙、折桥、枹罕四个公社为临夏市行政区域,临夏县人民政府驻地迁至韩家集。

牡丹江:唐朝时期称忽汗河,明朝时期称胡里改江。该地区原称“虎尔哈”,由于所依“胡里改江”在清朝末期改称“牡丹江”,虎尔哈地区是后来因江得名。牡丹江地区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的石器时期,肃慎民族的先民们就在牡丹江流域生息繁衍,创造了富有特色的古肃慎文化。从商、周到隋朝的两千三百多年间,牡丹江地区是满族的先祖肃慎、挹娄、勿吉、靺鞨等部族的世居地,与历代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进行着不断的朝贡往来。唐朝时期,粟末靺鞨民族在牡丹江流域崛起,建立了渤海国,为唐朝附属的地方民族政权,长期以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渤海镇)为首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开发与建设,开展了同唐、日本、契丹、新罗在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活动。渤海国的贵族特别注重搞好与唐朝中央政权的关系,不断派出王室子弟到唐廷长安“宿卫”,到唐廷朝贺、进贡、抄写典籍和留学。渤海靺鞨部族的第一、第二代君主被唐朝册封为渤海郡王。从渤海的第三代王大钦茂起,以下各代皆被唐册封为渤海国王。渤海国努力学习中原的先进科技文化,处处仿效唐京长安,积极从事渤海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被誉为“海东盛国”,辖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零三县,国传十五位王,历时长达二百二十九年,为牡丹江地区后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发展,留有深远的影响。在辽、金、元、明各个朝代,牡丹江一直为女真族居住经营。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渤海国被契丹()攻灭后,契丹在渤海国故地建立了一个东丹国(意为契丹以东的国)以原渤海国首都上京城为东丹国的京城,改称天福城,后因契丹国发生内乱,东丹国的京城于后唐天成三年(戊子,公元928)冬焚毁,自此给渤海上京城留下个“东京城”的称呼。金国晚期,大将军蒲鲜·万奴叛金,于南宋嘉定八年(戊寅,公元1215)在牡丹江地方自立一个大真国,自称天王,改元天泰,拥兵十万余众,史称“东真国”或“东夏国”。立国十九年后于南宋绍定六年(申,公元1233)被蒙古大军攻灭。在元朝时期,牡丹江地区属胡里改军民万户府统辖。元大德十一年(丁未,公元1307)划归合兰府(海兰府)古州(谷州)管辖。明朝时期,牡丹江地区由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统辖,在牡丹江地区设有建州卫、麦兰河(穆棱河)卫、阿速江卫、五林河卫、速平江卫、沙虎卫等宁古塔路的四十八卫所。清朝时期,管辖祖国东北盛京将军衙署以北广大地区的衙署――宁古塔将军府就设在今牡丹江市辖区以内。先是在今海林市旧街设有宁古塔昂邦章京衙署,后改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府,衙署于清康熙五年(丙午,公元1666)被康熙大帝下令从海林旧街迁往今宁安。清康熙十五年(丙辰,公元1676)宁古塔将军衙署迁往吉林以后,在宁古塔地方仍设有副都统镇守。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公元1901)农历2月,沙俄侵略者修筑中东铁路,建牡丹江车站。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清政府将东三省将军制改为行省制,撤销宁古塔副都统及其衙署,改设绥芬厅管辖。清宣统二年(庚戌,公元1910)改绥芬厅为宁安府,归属于吉林省。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宁安府改为宁安县,今牡丹江市郊乜河当时属宁安县第五行政区团聚乡所在地,为当时境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牡丹江车站两侧归哈尔滨中东铁路公司督办公署辖属。民国九年~十九年(公元19201930)中东铁路哈尔滨地亩管理局在牡丹江站周围地段发放过三次街基号,街路不断扩大,人口继续增加,店铺作坊日益兴起,逐步形成集镇,宁安县第五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很快从乜河转移到火车站周围。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5月,日寇占领牡丹江车站及乜河、铁岭河、卡路、海浪、南岭(今胜利村)等地。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7月,日寇将东省特别区改为北满特别区(公元19361月撤销)将中东铁路改为北满铁路。民国二十三年(甲戌,公元1934)10月,日寇将宁安等县划为新成立的滨江省管辖,今牡丹江大部分境域仍属宁安县的第五区。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日伪当局成立滨江省牡丹江办事处。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12月图们至佳木斯铁路全线通车后,牡丹江新火车站(宁北站)成为吉林、黑龙江两省东北部交通枢纽。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71日,日伪当局设立牡丹江省公署,辖宁安、穆棱、东宁、密山、虎林五县。在伪省公署内设立牡丹江市政筹备处,121日正式成立伪牡丹江市公署,共辖五县一市,省会设在牡丹江市。民国三十二年(癸未,公元1943)101日,日伪当局设立东满总省,辖牡丹江省、东安省和间岛省(今吉林延边)共三市十六县,东满总省省会就设在牡丹江市。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528日,日伪当局撤销东满总省,划出间岛省,将牡丹江省和东安省合并,设立东满省,辖两市十一县,省会仍设在牡丹江市。814日,日寇败退,伪东满省公署和牡丹江市公署同时解体。818日成立牡丹江市地方治安维持会,825日成立中共牡丹江市委员会,隶属中共牡丹江地区委员会领导。1014日,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牡丹江军区李荆璞司令员率部接收牡丹江市地方治安维持会,建立了中共领导下的牡丹江市民主政府。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4810日在牡丹江市召开绥宁省临时参议会,成立绥宁省政府,省府设在牡丹江市,辖一市八县。418日成立中共绥宁省委。107日绥宁省撤销,成立东北政联直属牡丹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牡丹江市隶属牡丹江专员公署领导。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820日牡丹江专区与东安专区合并,成立牡丹江省,牡丹江市隶属牡丹江省领导。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79日撤销牡丹江省建制,并入松江省,牡丹江市为松江省直辖市。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527日牡丹江市政府改称市人民政府。1954619日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划为黑龙江省直辖市。1955324日牡丹江市人民政府改称牡丹江市人民委员会。1958618日牡丹江市划归牡丹江专员公署领导,变为地辖市。196628日牡丹江市由地辖市又改为黑龙江省直辖市。196748日撤销牡丹江市人民委员会,成立牡丹江市革命委员会,隶属于牡丹江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19682月撤销牡丹江市建制,市革委并入地革委。197391日牡丹江地、市分设,恢复牡丹江市建制,仍归牡丹江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197928日牡丹江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牡丹江行政公署,牡丹江市革命委员会仍隶属牡丹江行政公署领导。1980121日牡丹江市革命委员会改称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归牡丹江行政公署领导。1983929日牡丹江地、市合并,撤销牡丹江行政公署建制,牡丹江市为省辖市,实行市管县的领导体制,原牡丹江行署管辖的海林、宁安、林口、穆棱、东宁、密山、虎林七县和绥芬河市皆归属牡丹江市,原所属鸡东县划归鸡西市。1991年密山县划归鸡西市。1992年虎林县划归鸡西市。市属的海林、宁安、穆棱三县分别于199219931995年改为县级市。

2.堂号:

河洲堂:以望立堂,亦称枹罕堂、陇西堂、兴晋堂、凉州堂、临夏堂。

黑水堂:以望立堂,亦称忽汗堂、胡里改谈堂、虎尔哈堂、牡丹江堂、渤海堂。

资料有待补充。

.家谱文献:

资料有待补充。

.字辈排行:

资料有待补充。

.楹联典故:

资料有待补充。

 

快去分享吧!

热门宗祠

    暂无热门宗祠,请联系小编添加(电话:0731-85358183 手机号:15200844395)

2018-08-05
快去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