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宗祠之典,话家国兴盛
  • 互联网修普服务
  • 叙谱
  • 百里挑一,家谱传承

时间: 来源:宗祠网 作者:seo6


,是未被列入中国旧百家姓姓氏


阏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族人多以姑臧、晋阳、温陟、太原、五原为郡望,主要分布在今甘肃省的武威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吴忠市、山西省的太原市、河南省的焦作市等地。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陶唐氏,出自上古时期尧帝属下火正阏伯,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上古末期,尧帝伊祁放勋(唐尧,公元前2357~前2258年在位)属下掌管火的火正官子契,号称“阏伯”。


子契,是喾帝姬夋(高辛氏,公元前2435~前2366年在位)之子、伊祁放勋的异母弟,其生母为简狄,传说他是简狄吞食玄鸟之卵而生的。他是我国早期的天文学家,也是子商部族的始祖、商王朝开国君主子履(商成汤,公元前1767~前1754年在位)的先祖。


子契与兄弟子实沈曾同居于深林之中,因二人不和,经常争吵,父亲喾帝听着耳烦,就将子契迁居于亳邑(今河南商丘),让子实沈迁居于夏邑(今山西太原),就此将兄弟二人分开,令其再也争吵不起来了。


伊祁放勋称帝之后,敕封子契为火正,封号为契玄王,之后赐封其建立商国。在史籍《左传》中就记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


尧帝五十八年(公元前2300年),子契在亳邑发明了以火纪时的历法,在管火的同时筑造了一座阏伯台来观察星辰,以此为依据测定一年的自然变化和年成的好坏,为我国古老的天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子契一生呕心沥血,以身作则,教化民众,深受人民的爱戴,故而民间皆尊他为火神。


子契逝世后,被人们安葬于阏伯台下,由于子契的封号为“商”,他的墓冢也被称为“商丘”,即今商丘市的由来。


到了南宋时期,南宋高宗赵构(公元1127~1162年在位)颁旨,召封子契为“商丘宣明王”,亲自主持了祭祀子契的祀典,子契由此成为南宋朝廷崇奉的国运神,崇祀活动伴随南宋朝廷始终,其祭祀庙会至今已延续四千余年历史。


在子契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阏伯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阏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公孙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公孙阏,字子都,新郑人(今河南新郑),他是郑国大夫,也是个孔武有力、武艺高超、相貌英俊的美男子,深得郑庄公姬寤生(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的宠幸。但他经常自以为是,还疾贤妒能。


周桓王姬林八年(郑庄公三十三年,齐釐公姜禄甫二十年,鲁隐公姬息姑十一年,宋殇公子与夷八年,许庄公姜茀末年,公元前712年),郑庄公持续发动了击灭许国之战、与息国竞之战、攻宋国之战。


出战许国之前的农历5月,郑庄公筑高台誓师,先挑选擎举军旗之人,其旗名叫“蝥弧”,绑在战车上,十分大且重,公孙阏便与大夫颍考叔争车,颍考叔是个大力士,挟其车辀(车辕)连同军旗就走,公孙阏拔棘以逐之,及至大逵(郑庄公誓师的高台),公孙阏也没能追上,气得要命。于是颍考叔成为了擎举郑军大旗之人。


农历7月,郑庄公会和了齐釐公、鲁隐公,联军一起伐许国。大军抵达许国城下,颍考叔取出郑军大旗蝥弧首先登上许国城墙,斩杀了许国大将许貅。公孙阏远远看见,心里妒火中烧,于是在乱军中悄悄张弓搭箭,一箭射中颍考叔的后心,颍考叔当场身亡。另一位郑军大将瑕叔盈连忙举起蝥弧登上城墙,挥舞大旗呼曰:“君登矣!”公孙阏指挥郑军纷纷登上城墙,攻入许国,许庄公弃国逃奔卫国。


为奖赏公孙阏率军灭许之功,也为解颍考叔之妹颍姝丧兄之苦,郑庄公将颍姝赐嫁公孙阏。公孙阏虽万般不愿,终因“君命难违”,无奈答应。


事后,郑庄公得知杀害颍考叔的人竟然是公孙阏时,颇为震惊。考虑颍考叔已死,右膀已失,若再杀公孙阏,左臂将丧,于是要掌管刑名的大夫祭足将公孙阏暗箭杀人之事隐忍不发,不对公孙阏治罪。祭足则另有思考:“即使法不诛,其心当诛!”


公孙阏暗杀颍考叔后,终日惊惶,自己也觉得懊悔。新婚之夜,公孙阏、颍姝两情相悦,颍姝举杯泣求子公孙阏为她找出杀兄仇人。公孙阏注视杯中,杯中却幻出考叔身影,于是惊恐醉倒。梦境中见颍考叔前来索命,又见郑庄公威逼他道出真相。梦中呓语,公孙阏承认自己杀了考叔。颍姝得知眼前的丈夫竟然是杀兄仇人,柔弱女子面对公孙阏欲爱不是,欲杀不能。


后来公孙阏登台拜帅,郑庄公叫祭足递给他一个锦囊。公孙阏打开一看,竟是射杀颍考叔的箭头,再加上已经癫狂了的颍姝到来,公孙阏的精神彻底崩溃,遂拔剑自杀身亡。


年少英雄成了千古罪人,落得了遭人唾骂的下场。公孙阏虽然死得不光彩,但他的出现,开创了古代小说中一种典型人物系列的先河,那就是相貌英俊、本领高强,但心胸狭隘、心狠手辣的英雄形象,这类人物由于性格复杂、反差较大,亦正亦邪,引起的争论也比较多,因而人物的魅力也比较大。


在公孙阏的家族子侄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阏氏,以念先祖,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法家董安于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子契逝世后,被人们安葬于阏伯台公孙阏董安于,亦称董阏于,公元前?~前496年待考,他是晋国上卿赵鞅(赵简子,公元前?~前475年待考)的心腹家臣、晋阳城的创建者,曾长期镇守晋阳城。


董安于曾担任地处中原的上地郡守,其地与秦国为邻,属于边防要地。有一次他在郡中的石岩山行走时,看见山沟极深,山崖陡得如同墙壁,于是问深涧附近居住的人:“有没有人曾经掉入山谷中呢?”回答说:“没有。”又问:“婴儿、痴呆聋人、发疯的人,有没有曾经掉入山谷呢?”回答说:“也没有。”又问:“牛马狗猪有没有曾经掉入山谷呢?”回答说:“更没有。”


于是,董安于感慨地长叹道:“现在我能治理这个地方了!让我制定铁面无私的法令,在法令没有可赦免的情况下,违法者就如同掉进山沟里一样必死无疑。如此一来,就没有人敢触犯法令了,那还有什么不能治理的呢。”


史学大家司马光(字君实,公元1019~1086年)曾经说过:“春秋末年是天子衰,王室贬,礼崩乐坏”的时代。当时的晋国也如同东周王室一般,国政皆把持在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这六位正卿手中。六卿们各怀肠肚,左顾右盼,警觉地注视着其他家族的风吹草动,只要有机会,都想从别人身上撕咬下一块肉来。


当时,相对势寡力弱的赵鞅欲建一座城池作为自己的战略据点,他便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家臣董安于。


董安于出身史官世家,其先祖就是著名的晋国史官董狐(史狐),孔子曾称之为“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董安于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人后文韬武略,忠义仁爱,从于赵氏家族为臣。


董安于接受了家主赵鞅交代的任务后,审时度势,将睿智的目光投向远离其他五卿居地的太原盆地,在背靠龙山、面临晋水、北依盂邑(今山西太原阳曲东北)、南带梗阳(今山西清徐)的汾河西畔筑建了晋阳城。城中的建筑多以铜柱取代木柱,城墙由板夹夯土而成,墙骨选用丈余高的荻蒿等植物为主干,填土中掺和了鸡蛋、食盐,坚固异常,具有“南制诸卿”的功效,能够“水淹三年而无损”。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董安于不仅是出色的建筑家,也是超群的战略家和政治家。


周敬王姬匄二十三年(晋定公姬午十五年,公元前497年),赵鞅向居于邯郸城的同族赵午(公元前?~前497年待考)索要五百家奴隶,准备充实新建成的晋阳城。当时赵午虽然应允了,但却遭到其父兄的反对,认为若五百家奴隶徏走晋阳,恐惹起卫国对邯郸的忌恨,将会断绝邯郸与卫国和好往来,于是赵午又不给赵鞅奴隶了。赵鞅大怒之下诛杀了赵午,赵午的家臣涉宾连忙奔回邯郸城,拥立赵午之子赵稷为邯郸继承人,旋即以邯郸位据点发动了叛乱。晋定公随即派遣上军司马籍秦率兵前往征讨。由于同为六卿的范氏、中行氏两家与赵午是姻亲关系,便在暗中与赵稷结为同盟。


董安于觉察到形势的严峻,立即提醒赵鞅:“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发制人。”但赵鞅害怕担当挑起内乱祸端的罪名,没敢答应。


但董安于的建议很快传到范氏、中行氏的耳中,他们闻风而起,联手击败了籍秦的军队,又挥师向赵鞅扑来。赵鞅被迫退守晋阳城,那坚固的晋阳城使得来犯的范氏、中行氏束手无策。就在赵稷、范氏、中行氏联军包围晋阳城之时,晋国的其他三卿(韩氏、魏氏、智氏)却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联合向晋定公请命:严惩三个挑起祸乱的正卿,及早平息晋国内乱。


这时,尝到了一点胜利甜头的范氏、中行氏却昏了头,竟然反向晋定公发起了攻击,一时间成为了晋国的众矢之的。在大家的讨伐下,他们很快败下阵来,仓惶逃往朝歌(今河南淇县),就此退出了晋国的政治舞台。同年农历12月,赵鞅回到了晋国都城绛邑(今山西曲沃西南),得到了晋定公的宽宥,重新担任正卿。


当时,晋国的诸多有识之士都从这场祸乱中注意到了董安于,他们感到:若是董安于尽心竭力地辅佐赵鞅,赵氏家族迟早会独霸晋国,那么留下此人终归是其他正卿的隐患。于是,势力最大的荀瑶(智伯,知襄子,公元前?~前453年待考)就站出来给赵鞅施压:“晋国法令,始祸者死。范氏、中行氏作乱,是由你的家臣董安于引起的。现在范氏、中行氏已经逃亡在外,也算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董安于尚且逍遥法外嘛。”


赵鞅左右为难:若杀掉自己的肱股之臣,自然于心不忍;但强硬对抗荀瑶,势必殃及自身。就在他愁眉不展的时候,董安于坦然而言:“如果我的死能够保全赵氏,换取晋国的安定,我又怎么会吝啬自己区区一条性命?”随即他就果断地自缢身亡了。


就是这样一位忠肝义胆的家臣,却死在自己主人的手里,随后暴尸于自己精心建造、全力守护的晋阳城中。政治斗争总是这样无情、无奈,但作为晋阳城的缔造者,历史永远记住了董安于的名字。


董安于的族人和后裔子孙皆痛挽其之死,当年即有改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董阏氏,以深切悼念先祖,后省文简改为单姓阏氏、董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其阏氏史称“正宗”。 


源流四


源于匈奴族,出自秦汉时期匈奴部族单于王后阏氏,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秦汉时期,“阏氏”本为北方游牧民族匈奴部族中贵族女性妆扮用的胭脂粉,古匈奴语为“Ezegdai”,汉译“阏戈黛”,后延展其义为“尊贵的汉公主”,其在汉匈联姻后成为大单于王后之号。


这种称谓,是从匈奴冒顿单于挛鞮·冒顿(公元前209~前174年在位)在“白登之围”将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前195年在位)困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马铺山)后,汉高祖被迫将刘氏宗亲公主嫁予冒顿单于,冒顿单于便称呼其汉公主妻子为“阏支”开始的。


此后,历代匈奴大、小单于皆沿称,一直延续到唐朝时期。在古代汉史中,常称匈奴阏氏为“有阏氏”。


在汉朝历史上,先后有数十位汉公主嫁入匈奴,较为著名的有南宫阏氏刘翁主(南宫公主)、宁胡阏氏王嫱(昭君公主)等,而匈奴民族是一个十分尊敬母亲的民族,在所有匈奴阏氏的后裔子孙中,就有以先祖母的称号为姓氏者,称阏支氏,所有的匈奴人见到阏支氏族人,都知道这是汉朝公主所生的后代,因此皆比较敬重,后省文简改为汉字单姓阏氏、支氏,分别融入汉族、蒙古族、土族,皆世代相传至今。


快去分享吧!

热门宗祠

    暂无热门宗祠,请联系小编添加(电话:0731-85358183 手机号:15200844395)

2018-08-05
快去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