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宗祠之典,话家国兴盛
  • 互联网修普服务
  • 叙谱
  • 百里挑一,家谱传承

时间: 来源:宗祠网 作者:邓子怡

,是未列入中国旧百家

陉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族人多以忻州、凤凰为郡望,主要分布在今甘肃省的酒泉市,山西省的忻州市及雁北地区,江苏省的淮安市,浙江省的绍兴市,江西省的吉安市新干县,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广东省的湛江市吴川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百色市田林县,云南省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泸水县、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邱北县,均有分布等地。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晋国邑地西陉,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西陉,古代山地名称,春秋时期属于晋国,筑有险要关隘,史称西陉关,也就是著名的雁门关,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战国时期为赵国的军事要冲,其地理位置在今山西省的忻州市代县北部雁门山中。

雁门山,古称西陉山,西陉关在“外三关”中最为高大险峻,号称“天下第一关”。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赵雍(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下令修筑长城,构筑了西陉要隘,命大将军李牧(公元前?~前229年待考)率军常驻,以防林胡、楼烦等游牧部族的侵扰。

 

 http://images.bokee.com/artpic_upload/z/h/u/zhummzyking/15020262119600.jpg

北长城西陉关(雁门关)

 

秦朝时期,大将军蒙恬(公元前259~前210)率三十万大军从西陉关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随后将原来秦、赵、魏、燕、齐诸国的长城都连接起来,形成了长达一万三千余里的长城,史称“万里北长城”,在长城形成期间,重新修建了西陉关,改称“雁门关”。

在古代西陉关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西陉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陉氏、西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源流二

源于地名,出自明朝时期南长城腊陉关,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南长城,是指明朝时期在南方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原称“苗疆边墙”。

明朝建立后,为防御元朝残余势力和蒙古鞑靼、瓦剌等部族的侵扰,在原长城的基础上又进行大规模修筑长城。但明朝将其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不称“长城”而称“边墙”,是为了区别于由秦始皇和隋朝所修的长城。

因此,后来在湖南行省凤凰县及周边地区修筑的城墙也沿用“边墙”称谓。当时,,对于动乱不断的蛮荒之地即以凤凰为腹地的五溪地区,明朝皇帝认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为求边徼稳定,不扰乱内地,也就继承明太祖朱元璋()制订的治国方针,采取“高筑墙”的办法,以求息事宁人。

从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开始,在苗族聚居的凤凰县境内筑边墙七十一里。在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上起王会营、下至镇溪修建边墙三百二十里。明熹宗朱由校天启三年(公元1622),又向吉首、古丈等地延伸,从镇溪至喜鹊营再添筑土墙六十九里,形成了全长达四百三十里的苗疆边墙,凭借这一军事防御工程,将所谓动乱地区隔离在外,使边徼地区的动乱得以暂时平息。

 

 http://images.bokee.com/artpic_upload/z/h/u/zhummzyking/15020262292594.jpg

南长城腊陉关(全石关)

 

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重修镇竿镇边墙一百九十里。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苗疆掀起大规模抗缴屯租、革除屯田的武装斗争“革屯运动”,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1月湖南省政府在张治中(张本尧,字文白,公元18901969)主持下“废屯升科”,结束了在湘西地区一百四十余年的“苗防屯政”制度,苗疆边墙体系就此被废弃。

腊陉关,亦称全石关,是南长城的一个关隘,位于今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沱江镇,过腊陉关后不远,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农贸市场,叫作兰径市场。

在古代腊陉关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腊陉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陉氏、腊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快去分享吧!

热门宗祠

    暂无热门宗祠,请联系小编添加(电话:0731-85358183 手机号:15200844395)

2018-08-05
快去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