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韩氏宗祠位于海南省文昌市锦山镇。文昌韩氏大宗祠顶部为黄色琉璃瓦,其主体建筑为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融汇了古代南北方建筑梁架结构的特点。韩氏大宗祠坐南朝北,从大门穿过庭院,径直向南走,来到一座山门前,只见门额上镶嵌着一块长方形石匾,自右向左阴刻“韩氏大宗祠”五个楷体大字,右侧竖刻“民国三十八年重修”,左下角的落款为“吴敬恒敬题”。山门两侧各有一间厢房。
详细介绍
文昌韩氏宗祠位于海南省文昌市锦山镇。
文昌韩氏大宗祠顶部为黄色琉璃瓦,其主体建筑为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融汇了古代南北方建筑梁架结构的特点。韩氏大宗祠坐南朝北,从大门穿过庭院,径直向南走,来到一座山门前,只见门额上镶嵌着一块长方形石匾,自右向左阴刻“韩氏大宗祠”五个楷体大字,右侧竖刻“民国三十八年重修”,左下角的落款为“吴敬恒敬题”。山门两侧各有一间厢房。
山门内十米左右,有一幢与山门平行的房子,门上匾额为“昼锦堂”。屋内的木柱上刻有一副对联:“昌黎焕起文章府,魏国恢宏宰相家。”阐明了韩显卿与韩愈的历史渊源,也标榜了家族史上韩琦、韩忠彦和韩侂胄先后贵为大宋宰相、被封为“魏国公”的殊荣。
最早的“昼锦堂”,是韩琦回乡任相州知州时,在州署后院修建的一座堂舍,依据《汉书·项籍传》中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反其意而用。韩琦的六世孙韩显卿在南宋宁宗元庆三年(1197年)渡琼,落籍文昌锦山后,也设立“昼锦堂”,传播中原文化,推动当地教育。据说,今天的“昼锦堂”,便是在原址上重建的。
韩姓在海南是十大汉族大姓之一,而在文昌市更是排在各姓氏之首。据海南合族修篡的《韩氏族谱》统计:至2007年6月,全海南岛韩氏人口已达22万人。而在海南省文昌市就有500多个村庄有韩姓,总人口已达十多万人,占全文昌市在籍人口七分之一,为全市第一大姓氏。大姓所不同的是,其它海南大姓人口大多是有多个迁琼始祖,而韩氏却只有一个迁琼始祖,而且是抱着宗谱渡海的,脉落清楚。一人衍一族,一族衍四方。
迁琼始祖韩显卿,字灼道,生于南宋高宗绍兴25年(公元1155年)6月20日,终于宋理宗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4月22日,享年71岁。
韩显卿原籍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是北宋名相韩琦第6世孙。《韩氏族谱》介绍:韩琦生有6子,分别叫:忠彦、端彦、良彦、纯彦、粹彦、嘉彦。长子忠彦(1038-1109)字师朴,宋哲宗元佑年间先后任尚书左丞,知枢密院事。宋徽宗时,官拜尚书右仆射,佐仆射位至宰相。次子端彦,官至右赞善大夫。三子良彦,为秘书省校书郎,早卒。四子纯彦,官至徽猷阁直学士。小子嘉彦,生于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娶了神宗皇帝第三个公主,为驸马都尉,官至瀛海军承宣使。
韩嘉彦又生了6个儿子,分别叫韩恕、韩昭、韩诫、韩谘、韩瑛、韩燮。其中第三子韩诫,字文仲,娶了高宗吴皇后的妹妹,和皇帝成了连襟。历任团练使,防御使,官至承宣使。
韩诫生三子,韩侃胄、韩仿胄、韩仁胄。次子仿胄,字秉实,曾任韶州通判,宋室南渡时,举家迁徒绍兴会稽县。韩仿胄生独子韩缙选,字时举,生于绍兴6年(公元1136年),任湖州知州。
韩缙选有子二人,长子韩世卿,次子韩显卿。韩世卿一支后迁广东番禺县。韩显卿初任绍兴府会稽县尉,后升任廉州太守,从五品。金兵南侵,显卿举家迁居广东雷州。宋宁宗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韩显卿从雷州海康县抱宗谱举家渡海,卜居海南文昌锦山,成了海南岛韩氏开山之祖。
韩显卿渡海时,时年42岁,正值壮年,携妻陈氏,儿子韩废,女儿韩承钦。其子韩废仕宋曾官至中奉大夫,知融州军事,从二品。从韩显卿公元1197年渡海迁琼,今年正好810年。
从韩显卿定居文昌锦山后,以高祖韩琦“昼锦堂”为堂号,设馆传播中原文化。因此,韩氏族人英才辈出,据海南《韩氏族谱》记载,自韩显卿渡海至清末,七百年间,海南韩氏有160余人被封建王朝封为七品以上官员。《文昌县志》载,在中华民国时期,海南岛韩姓族人有20人在国民政府军队中任将军。而他们无一例外都是韩显卿的后代。
热门资讯
暂无热门资讯,请联系小编添加(电话:0731-85358183 手机号:15200844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