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萧氏宗祠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小仲村(原名萧冢村)。
详细介绍
兰陵萧氏宗祠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小仲村(原名萧冢村)。
兰陵萧氏文化园占地200亩,分三期进行施工建设。萧氏文化园主要由萧氏大宗祠、萧望之墓园、萧望之纪念广场、萧何影视基地等四部分组成。
兰陵萧氏,中国古代著名家族,顶级门阀之一。兰陵萧氏为兰陵郡 (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望族,初次兴起是在西汉宣帝时期大臣太子太傅萧望之开始的,而自东汉至西晋末年二百余年中中落,至西晋末年南迁之时,因家族之大而被安置于江苏武进,并侨置兰陵郡,史称"南兰陵",故仍以兰陵萧氏相称,为南朝"四大侨望",贵不可言。
兰陵萧氏早在东晋末年就已经为天下门阀,自此之后,一直至唐朝末期五代十国时才与天下世家走向衰落,可谓延绵中古的千年世家,顶级门阀。故欧阳修、宋祁赞兰陵萧氏:"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之"。萧梁旧臣、北周著名诗人庾信誉之为"派别天潢,支分若木",大文豪苏东坡也赞道"摇毫欲作衣冠表,成事终当继八萧"。
关于这个家族的起源,相传是汉初宰相萧何之幼孙萧彪。《南齐书》和《新唐书》都记载萧彪系萧何之孙,被免官后,迁居于兰陵,此后才有了兰陵萧氏(不排除之前有其他萧氏支系先定居于此)。萧彪官至侍中,后免官迁居东海兰陵,传有四世出现了兰陵萧氏的第一个名人--位三公的萧望之,这是他的玄孙,也是萧何的七世孙。后来萧望之迁居杜陵,萧望之八子中萧咸、萧由皆通晓五经,长子萧伋袭关内侯,萧咸、萧由、萧育则兄弟并显,皆是朝堂高官,国之重臣,父子四人"一公三卿",满门显著。直到其孙御史中丞萧绍一支又迁回兰陵,萧绍即萧育子,而萧望之其他子孙仍世代居杜陵,是为杜陵萧氏(此支至东汉时十分昌盛,其中萧由子孙达二千石者六七人)。此后,兰陵萧氏以儒学传家,数代不辍。自此兰陵萧氏成为山东大族,历数百年不衰。
三国魏晋时期,战乱频繁,加上两晋时期 的"永嘉之乱",士族南迁,萧姓族人也随之而徙,播迁于南方诸省,其中以南兰陵为基点,使家族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南北朝时期,萧姓显贵于天下,建立了齐、梁两朝、繁衍昌盛、人才辈出,使萧姓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
唐代,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萧姓族人一方面文人墨客遍布于天下,另一方面由于新成分的涌现,即居住在中国北方及东北的契丹族萧氏劲族的加入,从而成为一个显贵、庞大的家族。在此期间萧姓也有迁入福建、广东定居者,至此,在唐宋以前,萧姓已广布于我国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区。宋元明清时期,萧姓南迁。自清康熙末年,萧姓族人开始了多次入迁台湾,有的还远播海外成为中国大姓。
"两朝天子,九萧宰相"。中国历史上接连两个朝代梁武帝-南朝的齐王朝与梁王朝,都是这一个家族建立。
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中写道:"唐之世家,自以荥阳郑氏、河东裴氏、京兆韦氏、赵郡李氏、兰陵萧氏、博陵崔氏六族为最。"这六个姓氏中,博崔赵李荥郑位居四姓;京兆韦氏、河东裴氏亦为关中四姓,地位毋庸置疑,唯独兰陵萧氏是北方士族心目中地位稍次的南朝侨姓。南朝四大侨姓中的王、谢、袁入唐后均不显,兰陵萧氏可谓硕果仅存,但它竟能与四姓并列,这便是一个颇值得注意的问题。
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可以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兰陵萧氏在唐朝的宰相有10人,其中齐梁一房即占了8人,他们几乎全部出于这一房的同一支,且一直从唐初一直延续到唐末。如果将兰陵萧氏宰相10人这个数据拿出来比较,它要排到河东裴氏、赵郡李氏、京兆韦氏、博陵崔氏、陇西李氏、宗室李氏、清河崔氏、弘农杨氏、荥阳郑氏之后,但是若与兰陵萧氏齐梁一房宰相8人相比较,则无论四姓还是关中郡姓,没有一个房支可以与之媲美。根据世系表,这一支可追溯至梁武帝萧衍,不过更确切的说应该是昭明太子萧统。昭明太子先于梁武帝去世,梁武帝死后,昭明太子这一系未能获得继承权。昭明太子之子萧詧后占据襄阳依附于西魏以同江陵的梁元帝对抗。西魏恭帝元年(554年),西魏柱国大将军于谨帮助萧詧袭破江陵后,萧詧成为了傀儡皇帝,其孙萧琮在隋文帝时入长安,梁国废。虽然梁的江陵政权只是一个附庸,但是无论周还是隋对其都相当礼遇。萧詧子萧岿因在周隋换代之际倒向了杨坚而深得杨坚的信任。当时的晋王杨广纳萧岿女为妃,他登基后,册封萧氏为皇后,兰陵萧氏于是一跃成为外戚,"诸萧昆弟布列朝廷"(《隋书.外戚列传》)。除了皇室,兰陵萧氏的这一支的婚姻关系还包括当时的一些贵戚。从《北史.萧琮传》可以看到,侯莫陈氏、钳耳氏这些胡族勋贵都是萧琮的姻亲;初唐宰相、萧琮的兄弟萧瑀也娶独孤氏为妻,李渊因而呼之"萧郎"(《旧唐书.萧瑀传》)。皇族杨氏、侯莫陈氏、独孤氏都是关陇集团的核心家族,由此可见兰陵萧氏在入隋后已一步步融入到关陇集团中,它在唐朝的地位,可能与这一点有关。
萧瑀在隋末动乱中归附李渊,在武德、贞观两朝都担任过宰相,但他的子孙中没有再出过宰相。倒是其兄子萧钧一支人物繁盛。萧钧之孙萧嵩相玄宗,且出将入相,有功于河西。萧嵩子萧华相肃宗,萧华有两个孙子都是宰相,一为穆宗初的宰相萧俯,另一为僖宗时期宰相萧仿。萧嵩的另一子萧衡官至太仆卿,其子萧复相德宗,复孙萧置相懿宗,置子萧遘相僖宗。以上八位宰相中,瑀、华、俯、仿、复、遘均有刚直鲠正之名。如此人物如此家风,故《新唐书·萧瑀传》末赞曰:"梁萧氏兴江左,实有功在民,厥终无大恶,以浸微而亡,故余祉及其后裔。自瑀逮遘,凡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南北朝时期,南兰陵萧氏创建了齐梁两朝,走出了二十一位皇帝,三十多位宰相,还有大批的文臣武将,文人雅客。文人中最突出的是昭明太子萧统,他为后世留下了著名的《昭明文选》。
兰陵萧氏群像图西晋末年,五胡乱华。萧望之十四世孙淮阴县令萧整带领整个家族渡江南迁,寓晋陵武进(今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万绥村),晋于此地侨置兰陵郡,称南兰陵,故萧氏遂为南兰陵人。从萧整五世孙萧道成开始,这个家族开始飞速发展。他们不仅仅是南齐与南梁的皇族,更是一群杰出的文学家。如开创竟陵八友的萧子良,以及编修前朝国史的萧子云、萧子显。昭明太子萧统更是将兰陵萧氏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推向了颠峰。而南梁接连几位皇帝,本身也都是著名诗人。可谓满门文武相兼,人才济济。在南朝萧氏共掌国一百一十二年,历齐、梁(西梁)两朝。
《新唐书》载: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在唐朝萧氏更是拜相者达10人,萧岿一支更是有八人入相,即史称"八叶宰相"。另萧懿一支有一人为相,皇舅房有萧至忠。故欧阳修、宋祁赞兰陵萧氏:"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萧梁旧臣、北周著名诗人庾信誉之为"派别天潢,支分若木",就连大文豪苏东坡也赞道"摇毫欲作衣冠表,成事终当继八萧"。
2013年10月10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公布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公布了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临沂市31处文化遗址入选,兰陵镇"萧望之墓地"位列其中。萧望之墓地是中华萧氏宗亲祭奠先祖之地,是传承萧氏文化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兰陵镇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既注重有效保护、夯实基础,又注意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合理开发萧望之墓园,为兰陵文化旅游事业增光添彩。萧望之墓园占地面积86亩,自2010年6月墓园建设工程启动以来,一期工程总投资1800多万元,主要建设了享殿、东西配殿、思堂、碑亭工程、御路、挡墓门、停车场等主体工程,并结合史料对享殿进行了高标准的布展。
萧望之(?-公元前47年),字长倩,东海兰陵(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人,萧何六世孙。据《南齐书》记载:萧何居沛,侍中萧彪(萧何孙)名宦,迁居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今小仲村)。萧望之的童年是在兰陵度过的,后迁徙到杜陵(今陕西),世以耕种为生。
据史料记载,西汉名臣萧望之,居儒达学,名节并隆,元帝太傅,位列三公,辅佐朝政,忠君爱民,刚直清正,功标汉史,为华夏萧氏圣祖,贵尊萧王爷。后因奸臣诬告入狱,含冤饮鸠自杀,葬于兰陵镇小仲村南村。其子萧良、萧咸、萧由以儒学传家,数代不辍。
萧万长先生题写的“兰陵堂”牌匾,已高悬在兰陵萧氏大宗祠主殿,这是兰陵萧氏的郡望堂号,每逢重要节日,都有萧氏族人赶来,供奉香火,祭祀先祖。
萧氏之所以被后世称道,成为兰陵郡望名族,与萧氏中出现的众多著名人物不无关系。从齐高帝萧道成,到唐初在江南反叛的“鸣凤帝”萧铣,时间跨度141年。其中列入正统朝代更替的11帝,他们是:萧道成、萧赜、萧昭业、萧昭文、萧鸾、萧宝卷、萧宝融、萧衍、萧纲、萧绎、萧方智,不列入正统的“编外”皇帝16位。如果按即位的方式划分:自立为帝的7位,继承接班的5位,他人扶持称帝的9位,因儿子称帝追尊父亲为虚位皇帝的6位。
宗祠网为您提供最新姓氏宗祠新闻、宗祠祭祀文化、祠堂鉴赏图片、姓氏文化,百家姓起源等资讯内容,并提供全国各姓氏祠堂,姓氏起源搜索服务,让您更加全面的了解中国姓氏文化、宗族祠堂文化以及祭祖祭祀文化的传承!
热门资讯
暂无热门资讯,请联系小编添加(电话:0731-85358183 手机号:15200844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