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宗祠之典,话家国兴盛
  • 互联网修普服务
  • 叙谱
  • 百里挑一,家谱传承

时间: 来源:宗祠网 作者:曾臻

亓姓,是未被列入中国旧百家姓姓氏

读音作qí(ㄑㄧˊ)

亓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由于是源出官职称谓,所以姓源繁复,不可一论,但其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四百三十九位,族人多以陇西、天水、泰山、莱州为郡望。

山东莱芜的亓氏家族始于明朝时期。其祖亓士伯,元末明初为避兵乱率四子亓勤、亓宾、亓全、亓世能从江苏淮安迁至莱芜。初居东关裴氏之家,随着战乱的逐渐平息,遂迁至方下保与汶南保居住。

据亓氏族谱记载,亓氏长支亓勤来莱后又从军返回安徽阜阳,繁衍人口已过万。二支亓宾后人多数居莱,少量外迁。三支亓全后人多居平阴、东平、郓城、阳谷、梁山;四支亓世能后人多数居莱;如今亓氏家族总人口达十余万,已发展成为莱芜的一大世族。

亓氏家族四世分门(主要在莱的世能祖后人、及宾祖后人),分别为一、二、三、四门和南三门。南三门为亓宾的后人。亓桢、亓端、亓正、亓寿、亓俊为一门;亓辉、亓雄为二门;亓浩为三门;亓林、亓升为四门。世系清楚、支派明了,不论亓氏族人走到哪里,一说几门便知祖上是谁。

考证亓氏家族的沿革过程不难发现,亓氏家族不是迁自山西取道河北来莱,而是直接从江苏淮安而来。据《亓氏族谱》载,亓士伯的父亲名叫亓用,元顺帝时官居镇殿王,生三子,亓士祥、亓士伯、亓士玉,亓士伯乃丞相毛守节之婿。元末,洪水横流(指明太祖洪武纪年),为避兵乱,亓士伯由淮迁莱。

亓氏家族的发源地乃古代宋国,与孔子夫人亓官氏乃出一脉,唐朝为使胡人汉化,朝廷曾下令由复姓改为单姓,过去复姓上百,现仅存十几复姓。莱芜亓氏从亓官复姓演化而来已勿容置疑。

亓氏家族的迁莱,不是单单的难民落荒而来,它有一定的物质作基础,以至于世族在莱迅速发展壮大,过去曾有这样的传说:“莱芜亓家,新泰徐家”,足以说明亓氏家族是个大家族。从亓氏家族的发展史看,亓氏之人除在朝廷有为官之人外,其最重要的一条是经商,过去在莱城的老街上有亓氏钱庄、酒厂、药店、酒店、客栈。其经营规模庞大。除城里外,像鲁西、坡草洼、劝礼、大官庄等亓氏后人的商业店铺、制造作坊也具有一定的数量规模,这为亓氏世族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科举时代和儒家思想为主导意识形态的社会环境中,功名与官职一直是地方精英巩固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重要资源,亓氏家族也不例外。莱邑亓氏家族以科举而成名者屡见不鲜。据《亓氏族谱》统计,明清以来,亓家获二至七品职衔者一百二十七名,八品至九品者百人以上,他们的功名全部从科举中获得,其中进士亓诗教、亓之伟、亓煦、亓玮;武进士亓健、亓士英、亓九功七人;中举者有亓才等二十人;秀才二百人以上。

亓诗教,字可言,号静初,一门九世长支。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戊戌科进士,先后曾任荆州、淮安二府推官、礼部给事中、都察院左令都御使、翰林院提督四夷馆太常司少卿、钦差巡抚河南提督军务、兼理河道。

亓之伟,字坦之,号超凡,二门十世长支。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壬戌科进士,先后任成安知县、浚县知县、户部广西清吏司主事、山西清吏司员外郎、河间知府,山西阳和兵备道、山西布政司参议、分守大同府朔州兵备道。

在山东省莱芜市北梨沟亓家祖坟里有一块碑,碑上记载:“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自临邑迁至莱邑,独树一姓,自立一家。”在山东莱芜羊庄亦有一亓氏墓志,记载为:“始祖士伯,元末避乱,携子世能,由江淮辗转至山东莱芜羊庄定居。”目前,全国大部分亓氏族人的祖籍,多是山东省莱芜市。

今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龙江县、安达市、海伦市、牡丹江市宁安县、东宁县、北安市、嫩江县,吉林省的长春市、延吉市,辽宁省的沈阳市、抚顺市、大连市、阜新市,陕西省的西安市阎良区、大荔县、白水县,山西省的太原市、长治市、翼城县、屯留县,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河北省的保定市望都县、献县,山东省的济南市商河县、莱芜市、邹城市、阳谷县、曲阜市、日照市、阳谷县、临沂市蒙阴县、泰安市、阳信县、青州市、昌乐市、临沂市费县、肥城县、微山县、淄博市博山区、德州市宁津县、菏泽市郓城市,河南省的郑州市、民权县、遂平县、内黄县、洛阳市伊川县、永城市,安徽省的阜阳市颍州区、颍东区、临泉县、阜南县,江苏省的南京市、徐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福建省的福州市、泉州市,上海市,北京市,台湾省等地,均有亓氏族人分布。

得姓始祖丌官夫人、元鉴。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诸侯国大夫亓官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古代,“亓”、“丌”和“笄”是同一个字,同义通假。这在史籍《姓氏寻源》中有记载:“亓与笄同,掌笄官之后”。

春秋时期,鲁国奉崇周礼,首先按周礼的一整套制度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纲常人文礼制,并设立相应官职,负责司掌其职,其中就有专门掌管“笄礼”的大夫。

两周乃至清朝初期,当少女满十五岁时,被认为是到了成年,都要对其举行“成年”的仪礼,并在挽起来的头发上插笄(簪子),称之为“及笄”,以示成年。此后,成年了的女子须承受周礼与各朝代典法的制约,“及笄”后的女子方可以成婚,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如传宗接代等。

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王族和贵族等将这种“及笄”仪礼看得十分隆重,都设有一种官职专门负责这种成年礼仪,称“亓官”或“笄官”,其后裔子孙中即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亓官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亓氏,世代相传。如在史籍《万姓统谱》中也记载:“唐有亓志绍,宋有亓赟,明有亓宣、亓骥……”

亓官氏的始祖不止一个姓源,当时的各诸侯国皆有。例如鲁国的孔子在十九岁结婚,娶的夫人就是宋国的亓官氏,她就是宋国笄官的后代。

除了孔子的夫人丌官氏外,历史上的丌官氏名人在史籍中很少记载,直至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严诏的改胡姓运动中,丌官氏均被改成了单姓亓氏,世代相传至今。 

按家谱文献《莱芜亓氏家谱》中的记载,“亓”字最早见于商周时期之甲骨金文,初为“丌”。做为姓氏用字,则晚于秦、汉时期,始于中古时期之魏、晋,直至今日。

在流行至今为北宋人士所编纂的《百家姓》中,有亓官氏复姓,而无单姓亓之记载。古今不少字书和姓氏典籍中皆称,单姓亓氏源于复姓亓官氏。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张世国所撰《百家姓姓氏溯源》中记载:“复姓亓官主要是以官职为名姓……孔子十九岁娶宋国亓官氏女,在古代亓与笄通用,为掌笄之官,亓官氏就以官名为姓,成为复姓亓官。此姓少见,后改为单姓亓。”见诸其他文献典籍的亓氏名人也多有记载,如汉朝时期的阳阿侯亓石,唐朝时期的左军副使亓实、魏博将领亓志绍,元朝时期的大臣亓迩笃、亓文度等。

根据《莱芜亓氏家谱·诗教祖序文》中的观点,亓氏属于“独创一家,独开一姓”的情形,与原来的亓官氏或兀官氏并没有一定的关联。明朝嘉靖年间礼部大臣给事中亓诗教这样写道:“尝观往古数千年间,有一人焉起草莽经乱离,独创一家独开一姓,而根基气脉流贯滋息于数百年之远也,此者未易数数然也,乃我亓氏。士伯公见之公,淮人也,自淮迁莱遂为莱人,有子世能,迁居汶南保户名官亓四,生二子,长曰胤字茂先,次曰积字敬先。茂先三子,曰浩、曰林、曰升;敬先七子,曰祯、曰端、曰正、曰辉、曰雄、曰寿、曰俊。其敬先七子,祯端正寿俊为一门,辉雄为二门;茂先三子,浩为三门,林、升为四门。厥后四大门中各支递传,至今有十二世;盛者、衰者、续者、绝者,虽有不同,然四世十祖之子孙则咸,以正无缺。盖族大丁多,贫、富、贵、贱之,所以殊也;门分世远,亲疏离合之,所以异也;於是就有仓卒相见,於远而不识其面,至老死不相往来,且有不知其名者,甚则以眦昵成水火,以铢镏起戈矛,相夷相贼寇仇,骨肉竟不啻,胡越视之矣,此或人情渐积,使然抑未知。诗教盖尝有一验之矣,自戊戌成进士,还家省墓两祭祖茔,阖族皆与列班行礼,济济跄跄连席交欢,不下数百人,此非相亲相和之一明证乎。退而自喜,凡我族人皆可亲也,皆可合也,皆可常亲常合也。故族祭矣,即修谱,谱修矣,即表族墓恭维。始祖生子世能,独创独开年垂三百,轻泽不朽,久而益茂。我亓氏根基之所盘结,气脉之所以联属,将世世依之,未有纪殛。呜呼殆,所称千古一人,非耶,是用揭而表之於石,其世次派别俱在谱中,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始祖之垂裕哉,始祖之泽绵哉——九世孙赐进士第出身礼科给事中诗教谨撰。”

按亓诗教的记述来看,亓氏,至少山东莱芜的亓氏,与亓官氏的直接关联的确十分模糊。若其源流果真是起于江淮地区,则是源于宋、楚之国。

古代江淮之地在春秋、战国时期初为宋国之地,后被齐、楚、魏三国联合所灭,之后三分其地, 江淮一带归楚者多。如果该支亓氏确然源出于江淮,特别是淮地,则恰是被楚国所分之宋国故地。按史籍记载,亓官氏又确实于宋国有之,如孔子的夫人即是,那么,这支亓氏仍然还是源于亓官氏,无他。

源流二

源于鲜卑族,出自北魏时期安乐王元鉴,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按史籍《通志》的记载:“北魏改安乐王元鉴为亓氏。”

元鉴,字绍达。其父元诠,字搜贤,安乐王拓跋·长乐之子。元鉴是拓跋·长乐之孙,承袭安乐王之爵。

元鉴其人少有父风,颇览书传,沉重少言,宽和好士。长大后官拜通直散骑常侍,寻加冠军将军,率军驻守河南,为河南尹。车驾南伐,以元鉴为平南将军,后除左卫将军,出为征虏将军、齐州刺史。

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471~499年在位)全面推行政治改革之始,百度惟新,元鉴上遵北魏孝文帝之旨,下采齐之旧风,轨制粲然,皆合规矩。北魏孝文帝览其所上,嗟美者久之,曾顾谓侍臣道:“诸州刺史皆能如此,变风易俗,更有何难?”特下诏褒美,班之天下,一如元鉴所上。

北魏孝文帝逝世后,元鉴原来当了和尚的兄长元和归俗,抛弃其原配妻子,纳一年齿已长的寡妇曹氏为妻,携男女五人随元鉴至山东历城,干乱政事,还到处受贿,元鉴看在兄弟情分上皆顺其意,言无不从,由是狱以贿成,取受狼籍,齐人苦之,元鉴治名也因此大损。

北魏宣武帝元恪执政时期(公元500~515年在位),元鉴以本将军转任徐州刺史。当时徐、兖两州发大水,民多饥馑,元鉴上表加赈恤,民赖以济。原先在京兆王元愉为徐州刺史时,由于年少,由长史卢渊宽以驭下,郡县多不奉法。元鉴到任后查清官场,上表说:“梁郡太守程灵虬,唯酒是耽,贪财为事,虐政残民,寇盗并起;黩音悖响,盈于道路,部境呼嗟,佥焉怨酷。梁郡密迩伪畿,丑声易布,非直有点清风,臣恐取嗤荒远。请免所居官,以明刑宪。”北魏宣武帝因此下诏撤免程灵虬,徵还京师,于是徐州境内肃然。

不久,南梁武帝萧衍(公元502~548年在位)属下的角城戍主柴庆宗以城降归北魏,元鉴派遣淮阳太守吴秦生率兵千余接收。而当时南梁武帝派出镇压柴庆宗的淮阴援军已来断路,那吴秦生骁勇,屡战破之,乘胜而进,遂成功占据了角城。后来北魏宣武帝下诏给元鉴予以表彰:“知摧角城,威谋展称,良以欣然。此城襟带淮浒,川路冲要,自昔经算,未能克之,蚁固积纪,每成边害。将军渊规潜运,妙略克宣,辟境克城,功著不日,据要扼喉,津径势阻,可谓勋高三捷,朕甚嘉焉。守御诸宜,善以量度,矜慰之使,寻当别遣。”

元鉴在四十二岁时就逝世了,追赠卫大将军、齐州刺史,王如故,赐谥号“悼王”。

元鉴有三个儿子:长子元伯宗,官至员外郎;次子元仲渊,官为兰陵太守,后也早卒;三子元季伟,官至太尉中兵参军。

在元鉴长子元伯宗的后裔子孙中,后在西魏恭帝拓跋·廓执政时期(元廓,公元554~556年在位)推翻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政策,复辟旧制,恢复拓拔氏故姓时,不敢公开反抗,遂改元氏为亓氏,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亓氏族人皆尊奉元鉴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于羌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宋朝时期,环州地区(今甘肃环县)的羌族中有如部、亓部两支部落,其中的亓部羌族中有以部落名称为汉化姓氏者,即称亓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羌族亓氏一族在宋朝大儒范仲淹(字希文,公元989~1052年)所编著的《范文正集》中有记载:“今肃怀县,宋时是环州属羌,有如、亓二族,族人以族名亓为姓。”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亓氏,属于以国号“元”所改。

相传,在大明王朝缔造者太祖朱元璋(公元1368~1398年在位)灭元立明登基后,在洪武元年农历2月下诏《禁胡姓令》:“诏复衣冠如唐制,禁胡服、胡语、胡姓名”,用行政手段强令禁止“胡姓”。而当时北方地区许多少数民族的姓氏为多音节、多字的复姓,就此大多被强迫改为单字汉姓。

在此运动中,生活在三门峡地区的蒙古族人自行改元氏为亓氏,以示“元朝”已无实,世代相传至今,今河南省的三门峡市陕县、灵宝县亓氏一族即由此而来。

 

快去分享吧!

热门宗祠

    暂无热门宗祠,请联系小编添加(电话:0731-85358183 手机号:15200844395)

2018-08-05
快去分享吧!